即今江苏宝应县东南三十八里氾水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3宝应县“槐楼镇”条下:“又南十里为瓦店镇,又南十里为氾水镇。”在江苏省宝应县南部、京杭运河东岸。面积159平方千米。人口8.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氾水,
即鼎鼻山。在今四川彭山县南。《宋书·臧质传》:东晋义熙十年(414),朱龄石伐蜀,蜀主谯纵,“遣大将谯抚之屯牛脾,又遣谯小苟重兵塞打鼻”。即此。古山名。在今四川省彭山县南岷江西岸。东晋义熙九年(413
①在今山西阳曲县东北关城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武德三年(620),突厥处罗可汗“自石岭以北, 皆留兵戍之而去”。《宋史·郭进传》:北宋太平兴国四年(979),“车驾将征太原,先命进分兵控石岭关,为都部署,
一名吾儿峪。在今山西黎城县东北太行山口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2黎城县:吴儿峪在“县东二十八里。又东北接河南涉县。亦曰吾儿峪,太行山口也”。即“吾儿谷”。
清康熙二十六年(1687)改大定府置,属威宁府。治所在大方城(今贵州大方县)。辖境相当今贵州毕节市及大方、金沙、黔西、织金、纳雍、赫章诸县,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和六盘水市水城县地。雍正七年(1729
在今河南南阳县西北。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:南阳郡宛县“有夕阳聚”。唐李贤注引袁山松《后汉书》曰:“贾复从击邓奉,追至夕阳聚。”即此。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西北。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:宛“有夕阳聚”。东汉建武三年
即蒙古土谢图汗部左翼中左旗。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中戈壁省乌勒吉图南。
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四里。相传尧初居此,故曰陶唐。西周为曹国都。春秋末属宋,战国属齐。地当经济、交通中心,为春秋、战国时著名的商业城市。《史记·范蠡传》 载: 范蠡 “之陶,为朱公”。世称陶朱公。又,《
战国秦昭王五十年 (前257) 初作 “河桥” 于蒲津 (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西南、陕西大荔县朝邑镇东黄河上)。其后西魏、隋、唐皆在此连舟为浮梁 (桥)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河中府蒲州河西县:开元十二年
在今广东四会市北。《明一统志》卷81肇庆府:百僚山“在四会县北五十里,山形高耸,旁有崇冈叠,四面拱峙若百僚然”。宋李积中诗“前朝千岁岭,后拥百僚山”。在广东省四会市西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