护密勒城
指护密国都城。在今阿富汗东北喷赤河西岸之伊什卡希姆。《旧唐书·高仙芝传》:天宝六载(747),高仙芝伐小勃律,“至特勒满川,即五识匿国也。仙芝乃分为三军:……仙芝与中使边令诚自护密国入,约七月十三日辰时会于吐蕃连云堡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5:护密勒城“在小勃律国都城北五百里。……护密道即是城也”。
指护密国都城。在今阿富汗东北喷赤河西岸之伊什卡希姆。《旧唐书·高仙芝传》:天宝六载(747),高仙芝伐小勃律,“至特勒满川,即五识匿国也。仙芝乃分为三军:……仙芝与中使边令诚自护密国入,约七月十三日辰时会于吐蕃连云堡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5:护密勒城“在小勃律国都城北五百里。……护密道即是城也”。
即今蒙古国西南之翁金河。《魏书·蠕蠕传》: 神䴥二年 (429年), 世祖亲征蠕蠕大檀, “五月,次于沙漠南,舍辎重轻袭之,至栗水,大檀众西奔。……世祖缘栗水西行”。古水名。即今蒙古国中
南齐侨置,属南谯郡。治所在今安徽全椒县西南十五里。南朝梁废。古县名。南朝齐置,治今安徽省全椒县西南,属南谯郡。梁废。
唐天宝元年 (742) 改万安县置,属巴西郡。治所即今四川德阳市东北五十里罗江镇。明曹学佺《蜀中广记》 卷51: 罗江县 “左水自安县来,右水自绵州来,合于县之东北,蹙成罗纹”,故名。乾元初属绵州。清
一作罗碌山。在今广西武宣县东南一百五十里。明代为瑶族聚居地。《明史· 广西土司传》: 洪武二十年 (1387),知府沈信言: “广西布政司参议杨敬恭为大亨、老鼠、罗碌山生瑶所杀,官军讨之,‘贼’ 登岩
北宋置,在今甘肃武都县东南立亭村。《元丰九域志》卷3阶州福津县有“利亭”镇。古镇名。即今甘肃省文县东北栗亭。北宋属福津县,后废。清复置,属阶州。
在今安徽寿县肥河上。《资治通鉴》: 五代周显德三年 (956),世宗征淮南至寿春城下,营于淝水之阳,“上行视水寨,至淝桥,自取一石,马上持之至寨以供砲,从官过桥者人赍一石。太祖皇帝乘皮船入寿春濠中,城
即今山东五莲县东北仁里。1948年五莲县人民政府迁驻于此。
即今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东北银锭山。《元和志》卷37恭城县: “银殿山,其下有钟乳穴十二所,在县东二十八里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107恭城县: 银殿山在“县东北八十里。常有白云覆其上,望之如宫阙”。《清
古九河之一。在今河北东光县之北、泊头市之南。《尚书·禹贡》 疏:“太史,禹大使徒众通其水道,故曰太史。……在东光之北,成平之南。”元于钦《齐乘》卷2:“逾漳而南,清、沧二州之间,有古河堤岸数重,地皆沮
西魏改顺阳郡置,属南襄州。治所在今河南唐河县西南。北周废郡为县。西魏置,治今河南省唐河县西南。属湖州。北周降为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