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成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弘农郡

弘农郡

①西汉元鼎四年(前113)置,治所在弘农县(今河南灵宝市北故函谷关城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南、宜阳以西的洛、伊、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、社川河上游、丹江流域。东汉以后辖境逐步缩小。灵帝刘宏避讳改为恒农郡。西晋复为弘农郡。十六国前秦徙治陕城(今河南三门峡门市西陕县老城)。北魏拓跋弘天安元年(466)避讳改为恒农郡。永熙三年(534)析置西恒农郡,治所在恒农县(今河南灵宝市北故函谷关城)。北周改西恒农郡为弘农郡。隋初废。大业三年(607)复置,治所在弘农县(今灵宝市)。义宁元年(617)改为凤林郡。唐武德元年(618)改为鼎州,贞观八年(634)废入虢州。天宝元年(742)改虢州为弘农郡。乾元元年(758)复改为虢州。

②东晋成帝时侨置,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市东。后改为弘农县。

③南朝宋侨置,属雍州。寄治五垄(今湖北襄阳县境)。西魏废。

④南朝宋明帝末侨置,属雍州,寄治五垄(今河南淅川县东南九十四里厚坡镇)。北魏改恒农郡。


西汉元鼎四年(前113年)置,治弘农县(今河南灵宝市北)。取弘大农桑为名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南,宜阳以西的洛、伊、淅川等流域及陕西省洛水、杜川河上游、丹江流域。东汉灵帝后至北周,曾改名恒农郡。晋以后辖境渐小。隋初废,大业初复置,义宁元年(617年)改名凤林郡。汉设铁官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加礼宛

    在今台湾省宜兰县东南。清设加礼宛汛。

  • 双阙

    在今浙江天台县北天台山中。《徐霞客游记·游天台山日记》:万历四十一年(1613)四月初七日,“下视峭削环转,一如桃源,而翠壁万丈过之,峰头中断,即为双阙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2天台县“天台山”条下:“(

  • 榆林驿堡

    明正统末于榆林站建堡,属怀来卫。在今河北怀来县东榆林堡。元置榆林驿。明正统末筑堡,故名。即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西榆林。后废。

  • 施公山

    在今浙江慈溪市东南五十余里。《清一统志·宁波府一》: 施公山 “在镇海县 (今宁波市镇海区) 西北九十里。北瞰大洋,商舶往来,地极险要。元设巡司于此。 明时置烽��山上”。

  • 禹会村

    又名禹墟、禹村冈。在今安徽怀远县东南淮河南岸涂山下。北宋苏轼 《濠州七绝》 自注: “下有鲧庙,山前有禹会村。” 即此。

  • 天峻山

    在今山西介休市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2介休县:天峻山“县东南十五里。以高峻入云而名”。

  • 僰溪

    ①亦名綦江、夜郎溪。即今四川綦江县之綦江。《元和志》 卷30南州南川县: “僰溪水,在县南四十步。” 《寰宇记》 卷122南川县: 僰溪水 “南自废丹溪县来,北流经县东南四十步,又北入渝州江津县界”。

  • 谷城

    ①春秋周邑。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北。以临谷水,故名。《左传》:定公八年(前502)二月,“单子伐谷城”。即此。西汉置谷城县。《水经·谷水注》:“谷水又东径谷城南。”②在今山西隰县东四十五里。《新定九域志》

  • 木瓜岭

    在今四川喜德县西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:永安城“又南经水口、西南度木瓜岭二百五十里至台登城”。唐贞元十四年(798),内侍刘希昂出使南诏经此。古山名。即今四川省越西与喜德两县间小相岭。为唐代黎州南往嶲

  • 呼犍谷

    汉西域西夜国都城。在今新疆叶城县西南。东汉为子合国都城。原为西域西夜国都城。汉为西域都护府属地。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叶城县西南。《汉书·西域传》:“西夜国,王号子合王,治呼犍谷,去长安万二百五十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