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成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峄山

峄山

又名邹山、邹峄山或绎山。在今山东邹城市东南二十里。《尚书·禹贡》: “峄阳孤桐。” 《诗经·鲁颂·閟宫》: “保有凫、峄” 的峄,皆指此。《左传》: 哀公七年 (前488),鲁师入邾,“邾众保绎”。杜注: “绎,邾山也。在邹县 (按指今市东南邹县旧治) 北。” 又 《晋书·郗鉴传》: 郗鉴 “避难于鲁之峄山”。据 《史记·夏本纪》 正义引 《括地志》: “峄山在兖州邹县南二十二里。《邹山记》 云,‘邹山,古之峄山,言络绎相连属也。”


古称邹山、邹峄山、邾峄山。在山东省邹城市城区东南。主峰五华峰,海拔555米,方圆10余千米。由古老花岗岩、片麻岩构成。怪石嶙峋,洞穴深邃,相互通达,且多松柏清泉。《禹贡》有“峄阳孤桐”,《诗·鲁颂·閟宫》有“保有凫峄”,皆即此。春秋时邾国国君文公曾迁都于峄山之阳,遗迹犹存。秦始皇二十八年(前219年),始皇东巡时曾登此山,命丞相李斯刻石颂秦德(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)。原碑已佚,元代仿刻碑存市文物管理所。五华峰和妖精洞有北齐摩崖刻经《文殊般若经》。后人建寺观,筑亭台,刻石纪胜,素有“邹鲁秀灵”之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北陵

    ①即昭陵。在今辽宁沈阳城北郊北陵公园。清太宗皇太极葬此。②在今河南陕县东南硖石东。《左传》:僖公三十二年(前628),蹇叔曰:“殽有二陵焉:其南陵,夏后皋之墓也;其北陵,文王之所避风雨也。”即“清昭陵

  • 领南

    即岭南。又称领表、领外。指五岭以南地区。即“岭南”。

  • 黄瓜县

    北魏太平真君八年 (447) 置,为汉阳郡治。治所在今甘肃天水市南七十里。《水经· 渭水注》: “藉水又东黄瓜水注之。其水发源黄瓜西谷,东流径黄瓜县北。” 即此。隋废。古县名。北魏太平真君八年(447

  • 封台 (臺)

    在今河南开封市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7开封府祥符县: 封台 “在南薰门外。洪武初,幸汴时所筑”。

  • 沙勒国

    即疏勒国。今新疆喀什市。北魏杨衒之《洛阳伽兰记》卷5引《宋云行纪》:汉盘陀“城东有孟津河,东北流向沙勒”。

  • 需源城

    在今甘肃环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7庆阳府环县: 需源城 “在县北四十里。宋置,其城北面圮于环河”。“需源” 或为 “肃远” 之讹。

  • 朗营

    即朗宗。今西藏朗县。清乾隆 《卫藏通志》卷12作 “朗”。见“朗县”。

  • 范信县

    南齐改麊泠县置,为新昌郡治。治所在今越南永富省安朗县西夏雷村。后废。古县名。南朝齐以��冷县改名,治今越南永福省安乐县西北夏雷乡。属交州。后废。

  • 仁寿山

    在今甘肃陇西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9巩昌府陇西县:仁寿山“在府城南。逶迤百里”。《清一统志·巩昌府一》:仁寿山“在陇西县南一里。山自漳县来,延亘百余里,其东为盘龙山”。

  • 埔里社

    清为埔里社堡,即今台湾省南投县东北埔里镇。光绪十年 (1884) 中法战争爆发后,福建巡抚刘铭传始设埔里社厅。1920年设埔里街。1945年设埔里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