威虏卫
明洪武中置,属陕西行都司。治所在今甘肃金塔县北六十里古城乡 (威虏大庙)。永乐三年(1405) 废。
明初置,治今甘肃省金塔县北。后废。
明洪武中置,属陕西行都司。治所在今甘肃金塔县北六十里古城乡 (威虏大庙)。永乐三年(1405) 废。
明初置,治今甘肃省金塔县北。后废。
在今四川理塘县东南五十里。为川藏驿路要站,清有把总驻此。乾隆《卫藏通志》卷4:“火竹卡至火烧坡尖、裹塘宿,计程五十里。”
南齐置,为北随安左郡治。治所在今湖北随州市北八十里。梁废。
1913年改个旧厅置,后属云南蒙自道。治所即今云南个旧市。1929年直属云南省。1951年改设个旧市。旧县名。1913年改个旧厅置,治今云南省个旧市。1951年撤销,改设个旧市。
明景泰年间建。在今新疆和田县。为伊斯兰教著名寺院之一。
在今江西萍乡市西八十里。《明一统志》卷57袁州府: 萧仙潭 “汇五溪之水。岸有石平坦,石下有泉。相传昔萧史尝休息于此”。
即今江西都昌县东北徐家埠。清同治《南康府志》 卷5都昌县: 徐家埠 “在治北东六十里。水通左蠡,木行较夥,商贾如林,此北境市之盛者”。
唐方镇名。宝应元年 (762) 置成德军节度使。为收抚安、史余众而设河北三镇之一。治所在恒州 (今河北正定县),因名恒冀。元和十五年 (820)因避穆宗李恒名讳,改恒州为镇州。方镇名亦改称镇冀。辖境屡
即今陕西勉县西南青羊驿镇。清乾隆三十八年 (1773) 移设县丞,嘉庆十三年 (1808)裁。
西汉置,属东郡。治所在今山东莘县东南十里。东汉属清河国,移今莘县西南朝城镇。北魏改武阳县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“《地理志》曰:漯水出东武阳。今漯水上承河水于武阳县东南,西北径武阳新城东。曹操为东郡所治也
在今新疆霍城县西。元刘郁《西使记》:阿里麻里城“又南有赤木儿城,居民多并、汾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