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成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唐县

唐县

①西汉置,属中山国。治所在今河北唐县东北二十里南固城。北魏属中山郡。北齐废入安喜县。隋开皇十六年 (598) 复置,属定州。移治今唐县西三十里西雹水。大业初属博陵郡。唐属定州,圣历元年 (698) 移治今唐县西南城子村。五代梁开平三年(909) 改名中山县。后唐同光初复为唐县,后晋改为博陵县。后汉复为唐县,属中山府。金移治今唐县。元属保定路。明属保定府。民国初属直隶保定道。1928年直属河北省。

②明洪武十三年 (1380) 改唐州置,属南阳府。治所即今河南唐河县。民国初属河南汝阳道。1914年改为沘源县。


(1)古旧县名。明洪武三年(1370年)置,治今河南省唐河县。属南阳府。清因袭不改。1914年因与河北省唐县重名,改名沘源县,以县境位于沘水之源得名。(2)今县名。在河北省中西部。属保定市。面积1417平方千米。人口53.1万。辖7镇、13乡。县人民政府驻仁厚镇。传尧受封唐侯,于此建唐侯国,筑唐邑。春秋为燕地阳(唐)邑。西汉置唐县,治今县东北固城,属中山郡(国)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:“应劭曰:故尧国也。唐水在西。张晏曰:尧为唐侯,国于此。”县以古国、邑得名。晋徙今治。北齐省入安喜县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年)复置,治左人城(今雹水村),属定州,后属博陵郡、高阳郡。唐圣历元年(698年)徙治今西城子村,属定州。五代后梁更名中山县,后唐复名唐县,后晋改名博陵县,后汉复今名。宋徙治左人城,属中山府。金移今治。元属保定路。明、清属保定府。1913年属直隶省保定道,1928年直属河北省。1939年属晋察冀边区。1949年属保定专区,1958年望都县和清苑县部分地区并入,并迁驻望都县城关。1962年复原制,县人民政府迁今址。1968年属保定地区。1994年划归保定市。地处太行山山地丘陵区东缘及山前平原区,地势西北高东南低。有唐河、通天河及西大洋水库。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。农产小麦、玉米、谷子、稻、棉花。盛产红枣、柿子。为省红枣生产基地县、华北地区山羊板皮集散地。矿产有金、铁、煤、大理石等矿。工业有采矿、机械、农机修配、铸造、水泥、制砖、木器加工等厂。京广铁路及京获、京磁、保涞公路经此。有晋察冀烈士陵园和白求恩、柯棣华纪念馆及古迹倒马关古城、六郎碑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板寨铺

    即今湖南醴陵市西北二十里板杉乡。清《乾隆内府舆图》: 醴陵县西北有板寨铺。

  • 乌尔罕河

    即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布列雅河上源支流乌尔戈河。清乾隆《钦定盛京通志》卷28:乌尔罕河“国语(满语),乌尔罕,套马杆也。(黑龙江)城北一千六百三十里。源出兴安岭,西南流入阿尔奇河”。

  • 永丰镇

    ①北周武帝保定元年(561)置,在今内蒙古临河市东北。隋开皇五年(585)升为永丰县。②北宋置,属泰兴县。即今江苏泰兴市东北四十二里黄桥镇。③北宋置,属招安县。在今山东沾化县(富国)西永丰镇。④北宋置

  • 黄圃墟

    即今广东顺德市东南小黄圃村。明弘治九年 (1496) 置巡司于此。清康熙六年 (1662) 裁,寻复置,小黄圃之东南为大黄圃,即今中山市北之黄圃镇。清设黄圃汛,有外委把总驻防,并建炮台于此。

  • 大金沟

    在今四川巫溪县北。《清一统志·夔州府二》:大金沟盐课司“在大宁县北三十五里。明设巡司。本朝乾隆元年,改设盐课大使”。

  • 祁连戍

    唐置,属甘州福禄县。在今甘肃高台县西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福禄县:“东南百二十里有祁连戍。”唐置,在今甘肃省酒泉市东南。属肃州。

  • 红寺堡

    明置,属灵州守御千户所。即今宁夏同心县北红寺堡。明嘉靖《宁夏新志》卷3:红寺堡“东南至韦州七十里,西南至鸣沙州七十里。弘治十四年,套虏举众寇固原,往返必经之地。十七年,指挥仇钺伏兵破虏于此。正德二年,

  • 阿速江卫

    明永乐四年(1406)置,属奴儿干都司。治所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市西南。后废。

  • 嘎仙洞

    在今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 (阿里河镇) 北二十里、大兴安岭北段顶峰东端。洞在峭壁之上,高出平地约5米。洞口西南向,南北长90余米,东西宽约27米,高20余米。洞内西壁距洞口 15米处,有北魏太平真君四年

  • 金鸡泉

    在今云南保山市东五里金鸡村。《清一统地 ·永昌府》: 金鸡泉 “泉出二池,一温一凉。泉畔有石,高五尺,围丈余。石上数孔,聚水澡浴,俗谓之立舒石。相传吕凯所立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