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家场
①在今四川温江县西北寿安乡。民国《温江县志》卷1:吴家场“在治西三十五里吴集乡。场东南二里有鱼凫王墓”。
②即今四川荣昌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吴家镇。清光绪《荣昌县志》卷2:吴家场“出场东至九板桥交大足界,西至三县寺交安岳界,北至连山坡交内江界”。
③又名有庆场。即今四川渠县西南有庆镇。清同治《渠县志》卷4:有庆场在“县南四十里,为渠、竹赴顺庆大路。此场向名吴市”。
①在今四川温江县西北寿安乡。民国《温江县志》卷1:吴家场“在治西三十五里吴集乡。场东南二里有鱼凫王墓”。
②即今四川荣昌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吴家镇。清光绪《荣昌县志》卷2:吴家场“出场东至九板桥交大足界,西至三县寺交安岳界,北至连山坡交内江界”。
③又名有庆场。即今四川渠县西南有庆镇。清同治《渠县志》卷4:有庆场在“县南四十里,为渠、竹赴顺庆大路。此场向名吴市”。
在今江苏金坛市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5常州府金坛县:天荒荡“其上流受长山以南、茅山以东诸水,汇流为荡,俗有十万天荒九万田之语。居民筑堤捍水,引流入于运河,谓之建昌圩。圩田近十万亩,置闸以蓄泄之,为民利
在今甘肃临潭县东北境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0洮州卫: 哥龙峪 “在卫东北。宋元祐二年,种谊自洮东击鬼章,使岷州番将为前峰,由哥龙峪宵济进至洮州壁青藏峡”。
在今陕西华阴市南华山下。为登山之初步,仰视千仞峭壁,性怯者即此裹足。当道石刻“回心石”三字。清光绪《华岳志》卷1:回心石“路有斜削绝壁,攀鏁自此始,登者畏险辄还,故曰回心,镵有‘英雄进步并当思父母’字
唐至德二年 (757) 改洊安县置,属南海郡。治所在今广东怀集县西北。次年属广州。北宋开宝五年 (972) 废入怀集县。古县名。唐至德二载(757年)改洊安县置,治今广东省怀集县西北。属广州。北宋开宝
在今江西赣县北、万安县南。《清一统志·赣州府一》:赣水,“《旧志》,赣水自府城北,北流三百里,历十八滩,乃至万安。在赣县境者一百八十里,有九滩:曰白涧、天柱、小湖、滩、大湖、铜盆、落濑
西汉置,属东莱郡。治所在今山东烟台市西北古现镇。《元和志》卷11牟平县:“在牟山之阳,其地夷坦,故曰牟平。”西晋省。后复置。北魏属东牟郡。北齐移今蓬莱县东南五十里马岭山之南。唐贞观元年(627)废。麟
①总督名。明景泰三年(1452)置,成化元年(1465)兼广东、广西巡抚,驻梧州府(治今广西梧州市)。嘉靖四十五年(1566)总督只兼巡广西,驻肇庆府(治今广东肇庆市)。隆庆三年(1569)又置广西巡
在今广东阳江市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阳江县:石鹤山在“县东南三十里。其东为那湖、香炉、苏峒、南坑诸山, 皆险峻。为瑶所据”。
在今河北遵化市东南六十里铁厂镇。元置冶铁于此。明宣德中移至松棚峪。正统三年(1438) 复置于此,万历中废。
又名蚺城山。在今江西婺源县城内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8徽州府婺源县:军营山“在县城内西隅。五代时尝屯兵于此。山东麓临西湖,旧为蚺蛇港,又北曰腰滩港,大溪之水汇于此。唐中和中,汪武立营栅于腰滩、蚺蛇二港,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