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州津
即采石津。在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采石矶江口。《陈书·宣帝纪》: “自今有罢任之徒,许分留部下; 其已在江外,亦令迎还,悉住南州津里安置。”
又称南津。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采石。南朝梁普通七年(526年)置校尉于此。
即采石津。在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采石矶江口。《陈书·宣帝纪》: “自今有罢任之徒,许分留部下; 其已在江外,亦令迎还,悉住南州津里安置。”
又称南津。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采石。南朝梁普通七年(526年)置校尉于此。
1938年改唐山镇置,属河北省。治所即今唐山市。在河北省东部,南临渤海,邻接天津市。面积 1.35 万平方千米(市辖区802平方千米)。人口706万(市辖区294.9万)。辖路北、路南、古冶、开平、丰
在今陕西紫阳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6紫阳县:五郎水在“县南五十里,北流入汉”。
在今广东东源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3惠州路河源县:东桃嶂“在县北百里。孤峰高耸”。
在今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东南。《清一统志·宝庆府二》:牛栏峒“领城溪等九砦”。
西汉置,属辽东郡。为东部都尉治。治所在今辽宁凤城市东北三十五里大堡蒙古族镇古城。东汉废。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辽宁省凤城市东北大堡。为辽东郡东部都尉治。东汉初废。
①1913年降新民府置,属奉天辽沈道。治所在新民屯 (今辽宁新民市)。1929年属辽宁省。1993年改设新民市。②土地革命时期西北根据地由府谷县西北部析置,治镇羌堡 (今陕西府谷县西新民乡)。后废。旧
1946年8月当地解放后由湖北郧西县及陕西山阳县析置,治龙山七里沟 (在今陕西山阳县东南)。取二县首字为名。1947年3月废。旧县名。1946年由湖北省郧西县及陕西省山阳县析置。以两县首字得名。治今山
即今浙江舟山市普陀区东北莲花洋中之普陀山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 11 庆元府: 梅岑山 “在昌国县。四面环海,高丽、日本、新罗、渤海诸国,皆由此取道,守候风信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2定海县: 补陀落迦山
西晋置,属襄阳郡。治所在今湖北襄阳县东北。寻废。唐贞元二十一年(805)改临汉县置,属襄州。治所在今襄阳县西北邓城。北宋宣和元年(1119)属襄阳府。南宋绍兴七年(1137)废。古县名。西晋置,治今湖
宋置,属灌阳县。在今广西灌阳县西南八十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