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成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匈奴

匈奴

我国古代北方民族。又称“”。有学者认为即周代典籍中所见之薰粥、��狁。战国时期,分布于秦、赵、燕(西部)三国之北,三国皆筑长城以拒之。秦始皇命蒙恬北征匈奴,取“河南”(今内蒙古伊克昭盟)地。秦汉之际,匈奴冒顿单于统一各部,建立了横跨大漠南北的匈奴国家。辖地相当今内蒙古、新疆大部、蒙古国、俄罗斯贝加尔湖东西、叶尼塞河、鄂毕河上游地区及哈萨克斯坦斋桑地区。与西汉和亲后,相约以长城为界。其统治中心——单于庭,在今阴山地区。武帝时,多次与匈奴战争,统治中心移入蒙古国,“漠南无王庭”。宣帝时,匈奴内乱,“五单于争立”,呼韩邪单于臣服于汉朝,战胜了对立势力。东汉光武帝时,匈奴分裂为二:南下归附汉朝者称南匈奴,入居汉沿边北地、朔方、五原、西河、云中、定襄、雁门、代诸郡,主要在今内蒙古黄河南北之地,单于庭在美稷县(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)。留在漠北者称北匈奴,单于庭仍在燕然山(今蒙古国杭爱山)地区。和帝时,窦宪等大举北征,抵燕然山(今杭爱山)、金微山(今阿尔泰山),北匈奴被逼西迁。留在本土之匈奴部落为鲜卑所并。三国以后,南匈奴部分并入鲜卑,大部分逐渐与汉族等融合,不复存在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哈剌孩卫

    明置,属奴儿干都司。治所在今蒙古国东部哈拉哈河。《明英宗实录》: 正统三年 (1438) 四月癸酉,“朵颜卫所属哈剌孩卫指挥捏可来等来朝”。后废。明正统年间置,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左旗南与蒙古国境

  • 祖庵镇

    即今陕西户县西祖庵镇。清属盩厔县,乾隆十年 (1745) 移县丞驻此。民国时改为县佐。在陕西省户县西部偏北。面积31平方千米。人口3.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祖庵,人口2960。初以姓氏名刘蒋村,后因处甘河

  • 新口

    在今河北武安市西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天复元年 (901),朱全忠攻李克用,“魏博都将张文恭入自磁州新口”。胡三省注: “武宗之讨刘稹也,自辽州开新路,达于磁州武安县,故谓之新口。”在今河北省武安市西。

  • 房陵

    春秋麋国地。名防渚。战国属楚,后入秦。在今湖北房县。秦始皇时为流放罪人之地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 平缪毐之乱, “夺爵, 迁蜀四千余家,家房陵”。《华阳国志·汉中志》: “徙吕不韦舍人万于房陵。”

  • 连山郡

    唐天宝元年(742)改连州置,治所在桂阳县(今广东连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广东连州市、阳山县及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、连南瑶族自治县地。乾元元年(758)复改连州。唐天宝元年(742年)改连州置,治桂阳县(今

  • 凤溪长官司

    明洪武二十三年(1390)置,属金齿军民指挥使司。治所在今云南保山市东北二十二里金鸡村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8:“凤溪山,在司治东,有东西二泉,合流为凤溪,山去府东北三十里,与哀牢山并峙。”嘉靖元年(1

  • 白宫市

    即今广东梅县东白宫镇。清光绪《嘉应州志》卷1:“东路连潮州白鸭袅嶂顶,到白宫市三十里。”

  • 东流场

    唐会昌初于废和城县侧置东流场,以大江东流为名。大中四年(850)移今安徽东至县西北东流镇。五代南唐保大十一年(953)升为东流县。

  • 亚东

    今西藏亚东县,为藏印度交通要隘。清光绪十九年(1893)中英《藏印度续约》规定亚东开为商埠。二十年(1894)置亚东关。1960年与帕里宗合并设亚东县。

  • 奈何桥

    一作渿河桥。在今山东泰安市西一里渿河上。顾炎武 《山东考古录》 “辨渿河” 条: “岳之西南,有水出谷中,为西溪。自大峪口至州城之西,而南流入于泮,曰渿河。其水在高里山之左,有桥跨之曰渿河桥。世传人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