偏桥
在今贵州施秉县东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镇远府镇远县: “又西有偏桥,偏桥卫在焉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卷122偏桥长官司: 偏桥 “在司东十里。左倚高崖,右临溪水,断石架木,以通往来”。
集镇名。在陕西省宜君县北部。属彭镇。人口600。清顺治元年(1644年)以地处土桥偏侧得名。主产小麦、玉米及豆类、高粱、油菜籽、烟草、胡麻、芝麻等,并产苹果、核桃。有农机修配、建材等厂。西包公路经此。
在今贵州施秉县东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镇远府镇远县: “又西有偏桥,偏桥卫在焉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卷122偏桥长官司: 偏桥 “在司东十里。左倚高崖,右临溪水,断石架木,以通往来”。
集镇名。在陕西省宜君县北部。属彭镇。人口600。清顺治元年(1644年)以地处土桥偏侧得名。主产小麦、玉米及豆类、高粱、油菜籽、烟草、胡麻、芝麻等,并产苹果、核桃。有农机修配、建材等厂。西包公路经此。
唐初置,在今北京市密云县。万岁通天元年 (696) 改为威武军。
唐置,属维州。在今四川理县东北境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: 维州 “有苻坚城”。《寰宇记》卷80霸州: “大聋山、小聋山,在州西北一十里,号苻坚城。”
一作牧护关水、蓝水。即今陕西蓝田县东南蓝桥河。宋敏求 《长安志》 卷16: “蓝谷水南自秦岭西流,经蓝关、蓝桥,过王顺山下,水出蓝谷,西北流入灞水。” 《清一统志·西安府一》 引 《蓝田县志》: “蓝
在今甘肃安西县北五里。《清一统志·安西州》:得胜墩 “旧无水泉,本朝乾隆二十二年,大兵讨准噶尔,师出其地,涌甘泉数十处,敕建龙神庙于此”。
即今贵州晴隆县东哈马乡。《清一统志·兴义府》 “保甸铺” 条下: 安南县 (今晴隆县) 境又有 “哈马铺” 等,皆戍守处。
在今四川洪雅县南青衣江南岸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46嘉定府: 隐蒙山 “在洪雅县南。晋处士庞居正字隐蒙隐此”。山下为隐蒙镇。
即今福建霞浦县东南东礵岛。明郑和下西洋经此。即今福建省霞浦县东南东礵岛。郑和下西洋经此。
①又作六道沟。即今吉林龙井市(龙井镇)。清光绪《吉林通志》卷17:“正西迤南距(珲春)城……二百三十里六道沟屯。”为延吉府三商埠之一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延吉府:“商埠:头道沟、龙井村、局子街,三。宣
即叶密立。在今新疆额敏县东南额敏河南岸。元刘郁《西使记》:“行渐西,有城曰业瞒。”即此。
1932年改宁城设治局置,治所在小城子(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北小城子镇)。1940年伪满裁撤,并入喀喇沁中旗和喀喇沁右旗。1946年复置,1948年与喀喇沁中旗合并,设立喀喇沁中旗宁城县联合政府。194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