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成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代县

代县

①秦置,为代郡治。治所在今河北蔚县东北。西晋永嘉后废。

②明洪武二年(1369)改代州置,属太原府。治所即今山西代县。八年(1375)升为代州。清雍正二年(1724)升为直隶州。1912年改为代县,属山西雁门道。1928年直属山西省。


(1)古县名。秦置,治今河北省蔚县东北代王城,为代郡治。东汉属代郡。三国魏、西晋仍为代郡治。十六国后燕建兴三年(388年)省。(2)今县名。在山西省北部、五台山西麓。属忻州市。面积 1696 平方千米。人口20.3万。辖6镇、5乡。县人民政府驻上馆镇。西汉置广武县,城址在今县城西古城村,为太原郡都尉治。东汉改属雁门郡。三国魏为雁门郡治。北魏明帝移治古上馆城内,即今代县。北周大象元年(579年)移肆州治此。隋开皇五年(585年)改肆州为代州,十八年改广武县为雁门县。大业三年(607年)改代州为雁门郡。唐武德元年(618年)改雁门郡为代州;天宝元年(742年)复为雁门郡;乾元元年(758年)复改为代州。蒙古中统四年(1263年)并雁门县入代州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降州为县,称代县;八年复升为州。清初称代州;雍正二年(1724年)升为直隶州。1912年废州为代县。1914年属雁门道,1927年直属山西省。1943年山阴、代县并为山代县,后旋复分。1949年属忻县专区。1958年繁峙、代县二县合并,1961年复为原制。1967年属忻县地区,1983年属忻州地区。2000年属忻州市。滹沱河、峪河、中解河、峨河、胡峪河流经。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。农产以高粱、谷子、玉米、小麦、稻、莜麦、豆类、马铃薯、辣椒为主。矿产有铁、铜、金、钒、钛、云母、金红石、石棉、石英、长石、石墨、蓝晶石、褐煤、泥炭等。工业有电机、化工、建材、纺织、酿酒、采矿、塑料等。京原铁路和108、208国道经此。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。名胜古迹有边靖楼、阿育王塔、杨忠武祠、赵杲观、内长城、雁门关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湖南省

    清康熙三年 (1664) 由湖广省分为左右两布政使司,六年 (1667) 右司改为湖南省。省会在长沙府 (治今湖南长沙市)。辖境相当今湖南省。1913年废长沙府,长沙县为湖南省会。1933年由长沙县析

  • 郑庄公城

    在今河南襄城县北四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7襄城县: “县北四十里有阎寨……又五里为郑庄公城。春秋楚伐郑,庄公出师境上,与楚相距处。”

  • 三渡河

    即今四川兴文县西北之兴文河,为长宁河上源之一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兴文县:“水车河一名三渡河,源出故建武城山谷中, 至县东北, 又西流,经梅岭堡入长宁县,注淯溪。”

  • 木靖关

    亦作木崝关。在今宁夏海原县北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大中三年(849),“吐蕃秦、原、安乐三州及石门等七关来降”。胡三省注曰:“原州界有石门、驿藏、制胜、石峡、木靖、木峡、六盘七关。”

  • 桂岭县

    隋开皇十八年 (598) 改兴安县置,属连州。治所在今广西贺县东北桂岭镇。《元和志》 卷37桂岭县: “因界内桂岭为名。” 大业三年 (607) 属熙平郡。唐属贺州。元末废。古县名。隋开皇十八年(59

  • 李准滩

    在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西部,位于广雅滩南12海里。南北长9.6公里,东西宽3.7公里。水深在10—37米之间,珊瑚滩底清晰可见。1935年公布名称为格棱泽滩。1947年改名李准滩,以纪念清末广东水师提督

  • 亦河

    即碎叶水。今吉尔吉斯斯坦及哈萨克斯坦境内之楚河。元刘郁《西使记》:契丹故居“有河曰亦,运流汹汹东注”。即此。

  • 巴浪宗

    明作巴朗。又称白浪木、巴朗宗、巴浪宗、巴纳木宗。即今西藏白朗县西北白郎学。“巴浪”为两姓名。传说13世纪著名喇嘛译师巴扎·尼玛扎巴和纳朗·多吉敦炯二人曾在此处一起念经,后以二人姓名首字为当地地名。清《

  • 紫帽山

    即今福建泉州市西紫帽山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30泉州 《景物下》: 紫帽山 “郡之前案也。常有紫云覆其顶上”,故名。在福建省晋江市区西北15千米的紫帽镇。海拔518米。常有紫云覆盖,又因山形似古代官帽,故

  • 沙河桥镇

    即今河北河间市东四十四里沙河桥镇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河间府:河间县有沙河桥镇。在河北省河间市南部、子牙河北岸。面积70.2平方千米。人口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沙河桥,人口 2180。明初建村,以桥为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