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郎坝
①即今陕西宁强县东二郎坝乡。清嘉庆间经略额勒登保兵胜于此。
②即今陕西太白县南二郎坝乡。魏源《圣武记》卷10:嘉庆六年(1801),清兵镇压白莲教起义,“杨遇春追冉贼由二郎坝入南山,乘夜突击高、马贼队,溃斩六百”。
③即今贵州习水县东南二郎坝。明万历二十八年(1600)征播州杨氏,吴广由二郎坝出合江屯,即此。
在今贵州省习水县东南。明万历二十八年(1600年)征播州土司杨氏,吴广出合江屯于此。
①即今陕西宁强县东二郎坝乡。清嘉庆间经略额勒登保兵胜于此。
②即今陕西太白县南二郎坝乡。魏源《圣武记》卷10:嘉庆六年(1801),清兵镇压白莲教起义,“杨遇春追冉贼由二郎坝入南山,乘夜突击高、马贼队,溃斩六百”。
③即今贵州习水县东南二郎坝。明万历二十八年(1600)征播州杨氏,吴广由二郎坝出合江屯,即此。
在今贵州省习水县东南。明万历二十八年(1600年)征播州土司杨氏,吴广出合江屯于此。
①与指华夏族、汉族地区的“中国”同义。班固《东都赋》:“目中夏而布德,瞰四裔而抗稜。”②指黄河流域,与广义的“中原”同义。《后汉书·马融传》:“明德曜乎中夏,威灵畅乎四荒。”《晋书·王珣传》:“时(桓
即今浙江象山县西西周镇。清乾隆《象山县志》卷1:西周铺在县西“五十五里”。地处县城之西,周姓居多,故名。
即今四川安县南之秀水河。清嘉庆 《安县志》 卷5: 臭水 “在县南五十里。源出黄茅山下平田中,水黑色微臭,自南流而东过童家滩至臭水场而成河,故场以是水名也。又东流过红石堰、踏水场,入于罗江”。
古名延庆观、昭庆观、常道观。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南青城山第三混元顶峭壁间,为青城山道教宫观之一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51永康军:延庆观,“自会庆宫西行一二里,有观曰常道,乃古黄帝祠。《青城山记》云:在黄庭授
十六国之一。公元384年由鲜卑族慕容垂建,都中山。在今河北定州市。辖境相当今河北、山东及河南北部、辽宁西部、山西东部地。公元407年为北燕所灭。
在今河南安阳市西北。其地发现商代后期都城遗址,即著名的殷墟。
即今乌兹别克斯坦阿姆河下游西岸之希瓦。元代为察合台汗国属地。
南齐置,属高兴郡。治所当在今广东化州、廉江、遂溪等市县境。隋开皇时废。
元至元二十九年至三十年 (1291—1292)郭守敬主持开凿,在今北京市东。源于今昌平县白浮诸泉,导使循西山山麓折南瓮山泊 (今昆明湖),东南流经大都城 (今北京城),东出入通县注入北运河。《元史·河
西汉改滕县置,属沛郡。治所在今山东滕州市西南十四里。东汉改为公丘县。见“公丘县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