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瞻山
在今浙江长兴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1长兴县:乌瞻山“在县北五十里。《志》云:其地迥绝,五峰突出,若群乌之瞻视于云表,故名”。
在今浙江长兴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1长兴县:乌瞻山“在县北五十里。《志》云:其地迥绝,五峰突出,若群乌之瞻视于云表,故名”。
在今甘肃卓尼县境。《晋书·乞伏炽磐载记》:东晋义熙九年(413),“炽磐率诸将讨吐谷浑别统支旁于长柳川、掘达于渴浑川, 皆破之”。
①即周公所营城周。因王都在此,后亦称王城。在今河南洛阳市旧城西至王城公园一带。《左传》:庄公二十一年(前673),“夏,同伐王城”。即此。公元前516年,周敬王徙都成周(今洛阳市东北白马市东)。公元前
在今四川沐川县南。为中都河上源之一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3沐川长官司:芭蕉溪在“司东四十里。源出隆马山……入于马湖江”。《清一统志·叙州府一》:芭蕉溪“在屏山县西,雷波厅北,沐川司南界。源出隆马山阴,流入
唐、五代方镇名。唐天祐元年(904)以魏博节度使号为天雄军,治所在魏州(五代唐改名兴唐府,后晋改名广晋府,后汉改名大名府,在今河北大名县东)。五代为梁所并。唐末、五代方镇名。(1)唐大中三年(849年
一名西陉山、雁门山。在今山西代县西北二十五里。《吕氏春秋·有始览》:九塞中有“句注”。《元和志》卷14雁门县:“句注山,一名西陉山,在县西北三十里。晋咸宁元年句注碑曰,‘盖北方之险,有卢龙、飞狐,句注
即今四川资阳市南八十里小院镇。清光绪《资州志》卷3资阳县:永兴场“即小院寺,去县七十里”。民国《资阳县志稿》卷1:小院寺“一名永兴场。今场以寺名……原名朱家场。旧址距现场五里。清乾隆时移兹”。
又作博狼沙。在今河南原阳县东关。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: “秦皇帝东游,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,误中副车。” 《索隐》: 服虔云,“地在阳武南”。又称博狼沙。在河南省原阳县城东关。为汉初大臣张良(?—前
在今安徽寿县东南。《南齐书·垣崇祖传》:南齐建元二年(480),北魏攻寿春,崇祖乃于城西北立堰塞肥水,堰北起小城,周为深堑,使数千人守之。“崇祖著白纱帽,肩舆上城,手自转式。至日晡时,决小史埭”, 以
在今河北曲周县西南东大由村。《清一统志·广平府二》:大繇镇“在永年县(今永年县东南城关镇)东二十五里。……旧皆有城,今圯”。
清置,即今贵州安龙县西龙广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