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道
①即清乾隆六年(1741)所置苏松太道,因驻上海县(今上海市南市区旧城内),通称上海道。
②1914年1月置,驻上海县(今上海市南市区旧城内),同年6月改为沪海道。
(1)苏松太道移驻上海县后的通称。(2)1914年1月置,治上海县(今上海市城区)。属江苏省。原仅辖上海等五县,旋改依苏松太道旧区域,辖上海、吴县、常熟、昆山、吴江、松江、南汇、青浦、奉贤、金山、川沙、太仓、嘉定、宝山、崇明等县。辖区约当今上海市及江苏省苏州市所属各市县(张家港市除外)。1914年6月废。
①即清乾隆六年(1741)所置苏松太道,因驻上海县(今上海市南市区旧城内),通称上海道。
②1914年1月置,驻上海县(今上海市南市区旧城内),同年6月改为沪海道。
(1)苏松太道移驻上海县后的通称。(2)1914年1月置,治上海县(今上海市城区)。属江苏省。原仅辖上海等五县,旋改依苏松太道旧区域,辖上海、吴县、常熟、昆山、吴江、松江、南汇、青浦、奉贤、金山、川沙、太仓、嘉定、宝山、崇明等县。辖区约当今上海市及江苏省苏州市所属各市县(张家港市除外)。1914年6月废。
一作查灵海。又名柏海、察汗诺尔。在今青海玛多县西,为黄河上源一大湖。黄河上源自西面注入,从南面流出。“扎陵”为藏语,意为灰白色长湖。清齐召南《水道提纲》卷5:阿尔坦河“东南流注于查灵海,湖泽周三百余里
北宋置,属盘石县。在今四川资中县西北九十里。民国 《资中县续修资州志》 卷2: “镇子坝在县西九十里。古赖胥镇也。左右旧有四寺,曰东林、西岩、南岩、北岩。今废其三,仅存北岩,寺外古钟三口,有资县龙水上
即今贵州湄潭县南乌江渡口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0遵义府遵义县 “三度关” 条: “万历中贵州帅李应祥讨杨应龙,自平越进兵……直抵疆界河,屯袁家渡。”即今贵州省湄潭县南乌江渡口。明万历二十八年(1600年)
北宋置,属汲县。即今河南浚县西南六十里淇门。元为漕运重要转运站。《元史·食货志》:“运粮则自浙西涉江入淮,由黄河逆水至中滦旱站,陆运至淇门,入运河,以达于京师。”在今河南省淇县东南淇、卫二河交汇处。唐
在今四川梁平县东二十里蟠龙山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79梁山军: 喷雾崖 “去军西五十里。其崖高数十丈,飞瀑倾注如雾在空,崖右石鼓,张丞相无尽游从于此,手题云: 水味甘腴,偏宜煮茗,非陆羽莫能辨”。《方舆
在今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北五里。因是明朝李英土司坟墓所在地,故名。古代为军事交通要道,素有 “青海门户” 之称。集镇名。在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境东北部、湟水北岸、享堂峡南口,东临甘肃省。属川口
即今新疆哈密市。《隋书·薛世雄传》:大业四年 (608),“以世雄为玉门道行军大将,与突厥启民可汗连兵击伊吾。……伊吾初谓隋军不能至,皆不设备。及闻世雄兵已度碛,大惧,请降,诣军门上牛酒。世雄遂于汉旧
即皈乐墟。在今广西百色市北永乐乡一带。清光绪 《广西舆地全图》 凌云县图: 南有皎乐墟汛,有把总驻防。
即今辽宁新民市东南大民屯镇。清光绪《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》新民厅图:东南有大民屯。
亦作佐法儿。在今阿拉伯半岛东南岸阿曼的佐法儿一带。《明史· 外国传七》: “祖法儿,自古里西北放舟,顺风十昼夜可至。永乐十九年遣使偕阿丹、剌撒诸国入贡,命郑和赍玺书赐物报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