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成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鹬蚌相争

鹬蚌相争

同“鹬蚌相持,渔人得利”。清 湘灵子《轩亭冤.哭墓》:“波翻血海全球悯,问谁敢野蛮法律哭强秦?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。”


见“鹬蚌相悖,渔人得利”。清·湘灵子《轩亭冤·哭墓》:“波翻血海全球悯,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?笑他~演出风云阵。”


【典源】《战国策·燕策二》: 赵且伐燕,苏代为燕谓惠王曰:“今者臣来,过易水,蚌方出曝,而鹬啄其肉,蚌合而拑其喙。鹬曰:‘今日不雨,明日不雨,即有死蚌。’蚌亦谓鹬曰:‘今日不出,明日不出,即有死鹬。’两者不肯相舍,渔者得而并禽 (擒) 之。今赵且伐燕,燕、赵久相支,以弊大众,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。故愿王之熟计之也。”惠王曰:‘善。’乃止。

【今译】 战国时,赵国将要进攻燕国,苏代赶去对赵惠王说:“这次我来,经过易水,看到一只蚌张开蚌壳在河滩上晒太阳,有只长嘴鹬飞来,一口啄住了蚌的肉,蚌马上合拢蚌壳,把鹬的嘴紧紧夹住。鹬说:‘今天不下雨,明天不下雨,就有死蚌了。’蚌也对鹬说:‘今天不放你,明天不放你,就有死鸟了。’它们各不相让,谁也不能解脱。一位渔人走来,把它们一起捉走了。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,如果燕、赵两国长久地争持不下,我担心秦国会坐享渔人之利。所以希望您慎重考虑。”赵惠王说:“你说的对。”放弃了攻燕的意图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双方相持不下,两败俱伤,第三者因而得利。

【典形】蚌鹬、蚬鹬斗食、鹬蚌、鹬蚌持、鹬蚌亡、鹬蚌相持。

【示例】

〔蚌鹬〕 宋·梅尧臣《书窜》:“其间因获利,窃笑等蚌鹬。”

〔蚬鹬斗食〕 南朝齐·江淹《齐太祖高皇帝诔》:“蚬鹬斗食,日月朏精。矧在乘舆,宇拆宙倾。”

〔鹬蚌〕 宋·文天祥《二月六日海上大战》:“游兵日来复日往,相持一月为鹬蚌。”

〔鹬蚌持〕 清·孔尚任《桃花扇》:“俺只说鹬蚌持,渔人候,傍观将利收。”

〔鹬蚌亡〕 明·吴骐《感时书事寄计子山》:“每作蛇虫斗,深虞鹬蚌亡。”〔鹬蚌相持〕 元·汪元亨《雁儿落过得胜令·归隐》:“鸡鹜乱争食,鹬蚌任相持。”


【词语鹬蚌相争】  成语:鹬蚌相争汉语词典:鹬蚌相争

猜你喜欢

  • 折赠一枝

    源见“陆凯传情”。表示怀念远方友人。宋 李子正《减兰十梅.早》词:“香英微吐,折赠一枝人已去。”

  • 三姑六婆

    旧指从事某种职业、走门串户、爱搬弄是非的不正派的妇女。元代陶宗仪《辍耕录.三姑六婆》》“三姑者:尼姑、道姑、卦姑也。六婆者:牙婆、媒婆、师婆、虔婆、药婆、稳婆也,盖与三刑六害同也。人家有一于此,而不致

  • 阜乡舄

    汉.刘向《列仙传》卷上:“安期先生者,琅琊阜乡人也。卖药于东海边,时人皆言千岁翁。秦始皇东游请见,与语三日三夜,赐金璧度数千万,出于阜乡亭,皆置去,留书以赤玉舄(音xì,鞋)为报。”阜乡舄,即上文中赤

  • 吞玄鸟卵而孕

    参见:吞鳦卵而孕

  • 豕亥

    同“豕误”。宋曾巩《七月十四日韩持国直庐同观山海经》诗:“自笑成豕亥,更微注虫鱼。”清黄遵宪《感怀》诗:“读史辨豕亥,订礼分袒袭。”【词语豕亥】   汉语大词典:豕亥

  • 羞哙伍

    源见“耻与哙伍”。谓以与平庸之徒同列为羞耻。元陈樵《送乌经历归二十韵》:“可能羞哙伍,岂复愧卢前。”

  • 久锢

    长久受束缚,指积弊已深。《宋史.蔡幼学传》:“嘉定初,同楼钥知贡举。时正学久锢,士专于声律度数,其学支离。幼学始取义理之文,士习渐复于正。”知贡举:主持科举考试的官。声律度数:指做诗填词的技巧。【词语

  • 叹良弓

    源见“烹狗弓藏”。感叹功臣遭弃。元 薛昂夫《朝天曲.咏史》曲:“沛公,大风,也得文章用。却教猛士叹良弓,多了游云梦。”

  • 寒玉

    因为玉质寒冷,所以称玉为“寒玉”。唐代白居易《苦热中寄舒员外》诗:“角枕截寒玉。”又用来比喻清冷之物。唐代李贺《江南弄》诗:“江上团团帖寒玉。”喻月。李群玉《引水行》:”一条寒玉走秋泉。”喻水。宋代王

  • 白云亲舍

    比喻客居在外对亲人的思念。亦作“白云孤飞”、“望云之情”。出自唐狄仁杰的事迹。参见“斗南一人”条。史载狄仁杰任并州法曹参军时,父母居住在河阳(今河南孟县附近)。一次登太行山,回头向河阳方向看望,见天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