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成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隐心而后动

隐心而后动

隐:审度。动:行动。 经过认真思考然后行动。 表示行动之审慎。语出汉.崔瑗《座右铭》:“隐心而后动,谤议庸何伤?”唐.骆宾王《钓矶应诘文》:“夫至人之处世也,拟迹而后投,隐心而后动,终始不易其道,悔吝不生其情。”唐.张说《赠广州大都督冯府君神道碑铭》:“资孝为忠,隐心后动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言綍

    同“言丝”。宋刘攽《贺知府某谏议启》:“伏审光膺言綍,复秩谏垣。”【词语言綍】   汉语大词典:言綍

  • 祖述尧舜,宪章文武

    祖述:谓奉行其道。尧舜:唐尧虞舜。宪章:法制。这里用如动词,是守其法制的意思。文武:周文王、武王。 奉行尧舜之道,遵循文武之法。这是古代儒家的传统立场。语出《汉书.艺文志.诸子略》:“儒家者流,游文

  • 高迁

    源见“出谷迁乔”。称人交运发迹或升官。《玉台新咏.古诗〈为焦仲卿妻作〉》:“府吏谓新妇,贺卿得高迁。”元关汉卿《谢天香》一折:“小弟游学到此,不意正值高迁。”【词语高迁】   汉语大词典:高迁

  • 雾雨成文

    源见“南山雾豹”。谓隐居修身有成。金元好问《赠修端卿等三人》诗:“知君亦作南山豹,雾雨七日蔚成文。”

  • 卧老熊

    源见“老罴当道”。喻意气犹盛的勇士猛将。清袁枚《上渤海相公二十韵》:“渭野劳诸葛,彭城卧老熊。”

  • 钩辀格磔

    唐李群玉《九子坡闻鹧鸪》诗:“正穿诘曲崎岖路,更听钩辀格磔声。”原为鹧鸪鸟鸣叫声。后用以形容语音或文字的诘屈聱牙。李涵秋《文字感想》:“新学家薄国学为不足道,故为钩辀格磔之文,以震其艰深也。”并列 形

  • 涸泽而渔

    《文子.上仁》:“先王之法……不涸泽而渔,不焚林而猎。”司马迁《史记.孔子世家》:“竭泽涸渔,则蛟龙不合阴阳。”把河里的水抽干而捉鱼,无疑是一种急功近利行为。后因以“涸泽而渔”比喻只图眼前利益,不作长

  • 三至之谗

    源见“曾参杀人”。谓流言诬陷。《后汉书.班超传》:“身非曾参而有三至之谗,恐见疑于当时矣。”【词语三至之谗】  成语:三至之谗汉语大词典:三至之谗

  • 身如泡沫

    源见“梦幻泡影”。喻人生短暂虚幻。宋王安石《读维摩经有感》诗:“身如泡沫亦如风,刀割香涂共一空。”

  • 阳鸟

    源见“随阳雁”。指大雁。唐 梁献《王昭君》诗:“一闻阳鸟至,思绝汉宫春。”【词语阳鸟】   汉语大词典:阳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