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成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问津

问津

津,渡口。问津,原指询问渡口。后用为探求途径或尝试的意思。孔子周游列国时,有一次看到长沮和桀溺两个人一起耕田,便让子路去打听渡口。长沮问子路,那个坐在车上手里执着马缰绳的人是谁?子路说,是孔丘。长沮又问,就是鲁国的那个孔丘吗?子路答道,正是。长沮便说,他既然被称为圣人,当然知道渡口在哪里,还问什么呢?

【出典】:

论语·微子》:“长沮、桀溺耦而耕,孔子过之,使子路问津焉。长沮曰:‘夫执舆者为谁?’子路曰:‘为孔丘。’曰:‘是鲁孔丘与?’曰:‘是也。’曰:‘是知津矣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东晋·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:“后遂无问津者。”


“津”,渡口。“问津”原指询问渡口,后指 “询问”、 “打听”,如 “无人问津”即言 “无人过问”、“无人打听”。

问津”此义从何而来呢?

晋代陶渊明曾写过一篇 《桃花源记》,里面记述了这样一件事:武陵郡一位渔人乘船在河上打鱼,夹岸桃花盛开,景色分外迷人,他让自己的船顺流而下,忽然发现桃林尽头有座山,山有个洞,洞中有光,他便进去了。洞越来越大,走到尽头豁然开朗起来,里面竟然是另一个世界。那里的人因避秦乱而逃到这里,从此与世隔绝,“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”,过着无忧无虑、怡然自乐的生活。他们嘱咐渔人说,这里的事 “不足为外人道也”。

渔人受到了热情的款待,返回时沿路做了标记,以便日后再来寻访。到了武陵郡后,渔人立即将此事报告给了太守,太守让渔人做向导,派人去寻找那个地方,结果标记都不见了,那山洞怎么也找不到了。

那山洞里面的世界,人们说是 “世外桃源”。

后来,有个南阳高士刘子骥听说此事后, “欣然前往”,但最终还是没有找到。不久,他就病故了,“后遂无问津者”。

此后,“问津”一语便被广泛运用开来。

问津”一语最早见于 《论语·微子》: “使子路问津焉。”但表示 “询问”、“过问”、“打听”等义并被广泛使用,则缘于 《桃花源记》。


【词语问津】   汉语词典:问津

猜你喜欢

  • 抱璞

    源见“和氏之璧”。喻怀才不遇。汉东方朔《七谏》:“和抱璞而泣血兮,安得良工而剖之?”明梅鼎祚《玉合记.赠处》:“双璧产荆山,望如虹,气如烟,悠悠抱璞空流怨。”【词语抱璞】   汉语大词典:抱璞

  • 敛散

    《管子.国蓄》:“夫民有余则轻之,故人君敛之以轻;民不足则重之,故人君散之以重。”后以“敛散”谓国家对粮食等物资控制调节。宋王安石《乞制置三司条例》:“货贿之有无不可以不制,而轻重敛散之权不可以无术。

  • 甘棠召伯

    同“甘棠之臣”。宋秦观《喜迁莺》词:“鸾凤清标重睹,驷马高门须设。挥袂处,望甘棠召伯,教人凄咽。”

  • 英雄彀

    源见“英雄入彀”。指英雄之列。清 顾家相《梁州序.自题桃桨迎春图》套曲:“樗材待入英雄彀,把儿女情怀暂写忧。”

  • 门前张雀罗

    源见“门可罗雀”。形容门庭冷寂。唐方干《偶作》诗:“未妨溪上泛渔艇,又为门前张雀罗。”

  • 蜀得其龙

    谓国家得到人才。清许葭村《复陈凝之》: “令弟才华品学,卓尔不群,将来绿水红渠,定与元方媲美,不仅蜀得其龙也。” 参见:○南阳三葛【词语蜀得其龙】  成语:蜀得其龙汉语大词典:蜀得其龙

  • 相如四壁

    源见“家徒四壁”。指司马相如未遇时极为贫困。亦借指未发迹的士人身居贫困。明张凤翼《红拂记.奇逢旧侣》:“怜取相如四壁,把家资罄竭相供。”

  • 泥中婢

    源见“郑玄家婢”。指知书识礼的奴婢,意在称许主人高雅学深。清 丘逢甲《戏叠前韵柬同集诸君》诗之一:“却教人忆泥中婢,八字墙高似郑乡。”

  • 兴尽归舟

    源见“访戴”。形容逸情放达。宋陈师道《酬应物见戏》诗:“扣门赏竹任推排,兴尽归舟挽不回。”

  • 扣角

    同“叩牛角”。明刘基《咏史》之十八:“献玉鄙卞和,扣角羞宁戚。”【词语扣角】   汉语大词典:扣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