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成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道听途说

道听途说

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,这是孔子非常反对的一种作风。他说,听到道路传言就四处传播,这是应该革除的作风。

【出典】:

论语·阳货》:“子曰:‘道听而涂说,德之弃也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艺文志序》:“小说家者流,盖出于稗官。街谈巷语,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。”


并列 路上听来的话。指无根无据的传说。语本《论语· 阳货》“道听而途说,德之弃也”。叶永烈《是是非非“灰姑娘”》:“我在写作中,也犯过不调查研究的错误,凭~地写了,结果教训很深。”△用于传闻方面。→齐东野语 街谈巷语 捕风捉影 ↔言之凿凿 凿凿有据 目击耳闻耳闻目睹 真知灼见。也作“道听涂说”。


解释道、途:道路。从道路上听到,在道路上传说。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。

出处论语·阳货》:“子曰:‘道听而涂(途)说,德之弃也。’”

论语·阳货》里记载,孔子告诫自己的学生说,在道路上听说,又在道路上传播,这是有德行的人应该废弃的。

吕氏春秋·察传》也说:“听到他人的言论不可不考察,因为很有可能经过多次传播撒布,白的已经变成了黑的,黑的已经变成了白的。狗像玃,玃像马猴,马猴像人,很有可能据此类推出狗像人的结论,其实人和狗相差很远。所以听到传说然后去考察才是正确的,听了后不加考察,还不如不听。”接着又讲了三个故事:其一,鲁哀公听到“乐正夔一足”这话,以为是说音乐官员夔这个人只有一只脚,就问孔子这话是否真实。孔子说,这话本来的意思是说,音乐具有强大的教化人民的功能,而夔这个音乐长官又非常称职,所以治理天下有夔一个人就足够了。因此“夔一足”,不是说“夔只有一只脚”,而是说“夔一个人就足够了”。其二,宋国一户姓丁的人家没有井,他家里常年有个人住在外面专职挑水。等家里打了一口井后,家里人告诉别人:“吾穿井得一人。”有人听到后,传说道:“丁家人在打井的时候得到了一个人。”全国人都谈论起这件事,宋国国君也听说了。国君派人问丁氏,丁氏回答说:“我是节省了一个劳力,而不是从井里得到了一个人。”其三,孔子的弟子子夏要到晋国,路过卫国,听到有人读史书的时候说:“晋师三豕涉河。”子夏就说:“不对啊,是己亥过河。因为‘己’和‘三’字形相近,‘豕’与‘亥’字形相近,因此弄错了。”到了晋国一问,果然是“晋国军队在己亥日渡河”。

例句

作为记者,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,掌握第一手材料。事实表明,道听途说往往是不可靠的。


【词语道听途说】  成语:道听途说汉语词典:道听途说

猜你喜欢

  • 漆室悲吟

    同“漆室忧葵”。清陈书《闻特舟以酒食至》诗:“柴门却扫非天意,漆室悲吟少报章。”

  • 鸣鸡盗狗

    源见“鸡鸣狗盗”。借指卑微者。清汪懋麟《莺啼序.赠龚大宗伯》词:“笑当日原 尝,折节卑躬,鸣鸡盗狗。”【词语鸣鸡盗狗】   汉语大词典:鸣鸡盗狗

  • 猎贤

    源见“非熊兆”。指帝王招揽贤才辅政。元刘祁《归潜志》卷九:“〔麻徵君〕《戏题太公钓鱼图》云:‘向使文王不猎贤,一竿潦倒渭河边。’”【词语猎贤】   汉语大词典:猎贤

  • 羲和湎淫

    《史记.夏本纪》:“帝中康时,羲、和湎淫,废时乱日。”南朝宋.裴骃《史记集解》:“孔安国曰:‘羲氏、和氏,掌天地四时之官。太康之后,沉湎于酒,废天时,乱甲乙也。’”古代传说,羲氏、和氏是掌管四时的官员

  • 后起之秀

    《世说新语.赏誉》:“范豫章谓王荆州:‘卿风流俊望。真后来之秀!’王曰:‘不有此舅,焉有此甥?’”范豫章:范宁,字武子,在东晋任豫章太守。王荆州:王忱,字元达,曾官荆州刺史。按,王忱为范宁的外甥。风流

  • 子贱堂

    源见“鸣琴化治”。指县衙。宋苏轼《浣溪沙.忆旧》词:“长记鸣琴子贱堂,朱颜绿发映垂杨。”

  • 颜子生涯

    源见“箪瓢陋巷”。指读书人清贫的生活。五代齐己《寄孙鲂秀才》诗:“郡楼东面寺墙西,颜子生涯竹屋低。”

  • 色丝

    源见“绝妙好辞”。“绝”的离合析字。谓绝妙;妙文。唐张说《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》诗:“斋戒觌华玉,留连叹色丝。”宋曾巩《寄孙莘老湖州墨妙亭》诗:“枣木已非真篆刻,色丝空喜好文章。”明高启《感怀次蔡参军

  • 鲛人珠

    同“鲛珠”。清黄遵宪《羊城感赋》之四:“祆庙火焚氛更恶,鲛人珠尽泪犹多。”

  • 邺都兰菊

    源见“罗含黄菊宅”。称美地方官员德行高洁。唐罗隐《寄酬邺王罗令公》诗之三:“湘浦烟波无旧迹,邺都兰菊有遗风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