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成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眼中钉

眼中钉

亦作“眼中疔(dīng丁)”。出自五代后唐赵在礼的事迹。赵在礼(885-946年),字翰臣,涿州(今河北涿县)人。后唐同光年间为效节指挥使。后因军变帮助唐明宗即帝位,任邺都留守、兴唐尹,后又历任滑州、沧州、兖州、同州、襄州等镇节度使。清泰三年(936年)又任宋州节度使。他在宋州时做了许多不法事情,百姓深受其苦。后调任别处,宋人听说后十分高兴,互相祝贺道:“眼中拔钉,真让人高兴啊!”赵在礼得知这种情况,为了报复宋人,便要求继续留在宋州,并下令在宋州境内,每口交钱一千,号“拔钉钱”。

【出典】:

新五代史》卷46《杂传第三十四·赵在礼传》504页:“在礼在宋州,人尤苦之;已而罢去,宋人喜而相谓曰:‘眼中拔钉,岂不乐哉!’既而复受诏居职,乃籍管内,口率钱一千,自号‘拔钉钱’。”

【例句】:

元·萧德祥《杀狗劝夫》3折:“你还道负屈高声,你所事无成,见兄弟,心头刺,眼中疔。” 明·杨慎《古今风谣》:“宋真宗时童谣:‘欲得天下宁,须拔眼中丁(钉);欲得天下好,无如召寇老’。” 鲁迅《集外集·文艺与政治的岐途》:“文艺既然是政治家的眼中钉,那就不免被挤出去。”


偏正 比喻最憎恨的人。语本唐·冯贽《云仙杂记·拔丁钱》:“赵在礼在宋州,所为不法,百姓苦之。一日制下,移镇永兴,百姓相贺曰:‘眼中拔却钉矣,可不快哉!’”宋·周辉《清波别志》卷中:“初,丁逐,京师为之语曰:‘欲得天下宁,当拔~;欲得天下好,莫如招寇老。’”△贬义。用以比喻造成极大威胁的人。→肉中刺 ↔掌上明珠


生活中最憎恨的人被称作 “眼中钉”。眼中有 “钉”、肉中有“刺”,这是令人十分痛苦而难以忍受的事,所以对其无比痛恨。很显然,“眼中钉”只是个比喻之词。眼中如果真有 “钉”,那还了得吗?

为什么有这种说法呢? 这种比喻从何而来呢?

新五代史·赵在礼传》记载,赵在礼在宋州当刺史,贪赃枉法,对老百姓十分苛刻,他办事不在 “理”而只 “在礼”( 像他的名字一样) ,人们非常憎恨他,把他比作 “眼中钉”。后来,他终于被朝廷罢了官。消息一传开,老百姓真是弹冠相庆,互相祝贺,都说:“眼中拔钉,岂不乐哉! ”此后, “眼中拔钉”便成为 “眼中钉”这一惯用语而流传下来。

宋真宗时,参政丁谓擅权,曾罢黜贤相寇准。当时有童谣流传,说道: “欲得天下宁,须拔眼中钉; 欲得天下好,无如召寇老。”“钉”与 “丁”同音,很明显指的是丁谓; “寇老”自然是指寇准了。事见明·杨慎 《古今风谣》。


【词语眼中钉】  成语:眼中钉汉语词典:眼中钉

猜你喜欢

  • 滕公佳城

    《西京杂记》卷四:“滕公(指汉太仆夏侯婴)驾至东都门,马鸣,跼不肯前,以足跑地久之。滕公使士卒掘马所跑地,入三尺所,得石椁。滕公以烛照之,有铭焉。乃以水洗写其文,文字皆古异,左右莫能知。以问叔孙通,通

  • 眉黛

    古代女子以黛画眉,故称眉为“眉黛”。宋代赵彦卫《云麓漫钞》:“前代妇人以黛画眉,故见于诗词,皆云:‘眉黛远山。’今人不用黛而用墨。”黛:青黑色的颜料。【词语眉黛】   汉语大词典:眉黛

  • 倒接䍦

    同“倒着接䍦”。唐岑参《陪封大夫宴瀚海亭纳凉》诗:“细管杂青丝,千杯倒接䍦。”

  • 陶婴

    汉刘向《列女传.鲁寡陶婴》载:春秋 鲁 陶门之女陶婴,少寡,抚养幼孤,纺绩为生;鲁人或闻其义,将求匹。婴闻之,乃作《黄鹄之歌》以明志。鲁人闻之,遂不敢复求。后因以“陶婴”为妇女贞洁的典型。清纪昀《阅微

  • 处囊

    源见“毛遂自荐”。指处囊锥脱颖而出。比喻一个人的才智得到机会便显露出来。唐骆宾王《上瑕丘韦明府启》:“是以临淄遣妇,寄束缊于齐邻;邯郸下客,效处囊于赵相。”【词语处囊】   汉语大词典:处囊

  • 先鸣

    《左传.襄公二十一年》:“齐庄公朝,指殖绰、郭最曰:‘是寡人之雄也。’州绰曰:‘君以为雄,谁敢不雄?然臣不敏,平阴之役,先二子鸣。’”杜预注:“十八年,晋伐齐,及平阴,州绰获殖绰、郭最。故自比于鸡,斗

  • 思鹅炙

    源见“乞鹅炙”。形容英雄或贵人尚未发迹,生活困窘。唐李商隐《为盐州刺史奉举李孚判官状》:“京口刘生,方思鹅炙;洛阳 苏子,已弊貂裘。”

  • 俗未免

    源见“未能免俗”。谓迁就世俗之情。清蒲松龄《沁园春.病中》词:“俗未免,是回肠如水,百折犹东。”

  • 哭穿市

    《左传.文公十八年》:“夫人姜氏归于齐,大归也。将行,哭而过市曰:‘天乎,仲为不道,杀适立庶。’市人皆哭,鲁人谓之哀姜。”春秋时,鲁国发生政变,公子遂杀死太子恶和他同母弟公子视,拥立鲁宣公为新君。鲁文

  • 落杖

    宋代陈慥怕老婆,苏轼作诗嘲之曰:“忽闻河东师(狮)子吼,柱杖落手心茫然。”河东师(狮)子:喻指陈妻。后因以“落杖”说人惧内。参见“河东狮吼”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