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成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眼中钉

眼中钉

亦作“眼中疔(dīng丁)”。出自五代后唐赵在礼的事迹。赵在礼(885-946年),字翰臣,涿州(今河北涿县)人。后唐同光年间为效节指挥使。后因军变帮助唐明宗即帝位,任邺都留守、兴唐尹,后又历任滑州、沧州、兖州、同州、襄州等镇节度使。清泰三年(936年)又任宋州节度使。他在宋州时做了许多不法事情,百姓深受其苦。后调任别处,宋人听说后十分高兴,互相祝贺道:“眼中拔钉,真让人高兴啊!”赵在礼得知这种情况,为了报复宋人,便要求继续留在宋州,并下令在宋州境内,每口交钱一千,号“拔钉钱”。

【出典】:

新五代史》卷46《杂传第三十四·赵在礼传》504页:“在礼在宋州,人尤苦之;已而罢去,宋人喜而相谓曰:‘眼中拔钉,岂不乐哉!’既而复受诏居职,乃籍管内,口率钱一千,自号‘拔钉钱’。”

【例句】:

元·萧德祥《杀狗劝夫》3折:“你还道负屈高声,你所事无成,见兄弟,心头刺,眼中疔。” 明·杨慎《古今风谣》:“宋真宗时童谣:‘欲得天下宁,须拔眼中丁(钉);欲得天下好,无如召寇老’。” 鲁迅《集外集·文艺与政治的岐途》:“文艺既然是政治家的眼中钉,那就不免被挤出去。”


偏正 比喻最憎恨的人。语本唐·冯贽《云仙杂记·拔丁钱》:“赵在礼在宋州,所为不法,百姓苦之。一日制下,移镇永兴,百姓相贺曰:‘眼中拔却钉矣,可不快哉!’”宋·周辉《清波别志》卷中:“初,丁逐,京师为之语曰:‘欲得天下宁,当拔~;欲得天下好,莫如招寇老。’”△贬义。用以比喻造成极大威胁的人。→肉中刺 ↔掌上明珠


生活中最憎恨的人被称作 “眼中钉”。眼中有 “钉”、肉中有“刺”,这是令人十分痛苦而难以忍受的事,所以对其无比痛恨。很显然,“眼中钉”只是个比喻之词。眼中如果真有 “钉”,那还了得吗?

为什么有这种说法呢? 这种比喻从何而来呢?

新五代史·赵在礼传》记载,赵在礼在宋州当刺史,贪赃枉法,对老百姓十分苛刻,他办事不在 “理”而只 “在礼”( 像他的名字一样) ,人们非常憎恨他,把他比作 “眼中钉”。后来,他终于被朝廷罢了官。消息一传开,老百姓真是弹冠相庆,互相祝贺,都说:“眼中拔钉,岂不乐哉! ”此后, “眼中拔钉”便成为 “眼中钉”这一惯用语而流传下来。

宋真宗时,参政丁谓擅权,曾罢黜贤相寇准。当时有童谣流传,说道: “欲得天下宁,须拔眼中钉; 欲得天下好,无如召寇老。”“钉”与 “丁”同音,很明显指的是丁谓; “寇老”自然是指寇准了。事见明·杨慎 《古今风谣》。


【词语眼中钉】  成语:眼中钉汉语词典:眼中钉

猜你喜欢

  • 桑榆景

    同“桑榆之景”。清李渔《意中缘.悟诈》:“我把桑榆景,倚靠他,谁知有夫就不认家。”【词语桑榆景】   汉语大词典:桑榆景

  • 尝胆眠薪

    同“卧薪尝胆”。清孔尚任《桃花扇.设朝》:“不共天仇,从此后尝胆眠薪休忘。”见“尝胆卧薪”。【词语尝胆眠薪】  成语:尝胆眠薪汉语大词典:尝胆眠薪

  • 雪照

    源见“孙康映雪”。用雪的反光照明。谓苦读勤学。唐方干《偶作》诗:“夜学事须凭雪照,朝厨争奈绝烟何?”【词语雪照】   汉语大词典:雪照

  • 牛不服箱

    《诗经.小雅.大东》:“睆彼牵牛,不以服箱。”以上所引为《大东》诗第六章三、四两句,意思是:明明亮亮的那牵牛星啊,不可用来驾车箱!后用以嘲讽中看不中用,徒有其表。唐.韩愈《三星行》诗:“牛不见服箱,斗

  • 光风霁月

    雨过天晴后风和月明的景象。用以比喻人心地坦率、气度开朗;或指政治清明、时世太平。宋代黄庭坚《濂溪诗序》:“春陵周茂叔,人品甚高,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。”周茂叔:周敦颐,字茂叔。《大宋宣和遗事》前集:“上

  • 掩鼻咏

    同“拥鼻吟”。宋杨亿《即目》诗:“掩鼻生愁咏,被襟爽醉魂。”

  • 萧敷艾荣

    《世说新语.言语》:“毛伯成(玄)既负其才气,常称:‘宁为兰摧玉折,不作萧敷艾荣。’”“萧敷艾荣”比喻委曲求全而飞黄腾达。宋.陆游《剑南诗稿》卷六十二《乙丑重五》其二:“危冠更在门楣上,但觉萧敷与艾荣

  • 中原得鹿

    《晋书.石勒载记下》:“脱遇光武,当并驱于中原,未知鹿死谁手。”脱:倘若。古代以中原代指中国、天下,以鹿喻指政权和帝位,所以用“中原得鹿”比喻取得天下。唐代温庭筠《过五丈原》诗:“下国卧龙空寤主,中原

  • 相对如宾

    同“相敬如宾”。清李渔《慎鸾交.赠妓》:“我和他呵,避瓜防李,终朝相对如宾。”见“相敬如宾”。明·张岱《天保九如》:“齐眉举案,~。”【词语相对如宾】  成语:相对如宾

  • 枯杨生肘

    源见“柳生左肘”。泛指生病。宋刘克庄《念奴娇》词:“岁晚筋力都非,任空花眩眼,枯杨生肘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