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成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画地为牢

画地为牢

相传上古时,在地上画圈,让犯罪者站在圈内,以示惩罚。司马迁在《报任安书》中说:“猛虎在深山时,百兽望见都震惊害怕,等到把它关在陷阱和栅栏里,就摇着尾巴乞求食物了。这是人的威力使它逐渐被约束而驯顺了。所以士人看见画地为牢,就绝不走进去;面对木刻的狱吏,就决不置答。这就是人们往往在未遇刑前就态度鲜明地自杀,以避免受辱的原因啊!”这是嫉恨苛酷狱吏的悲愤之辞,因作咏囚系之辱的典故。也比喻只允许在限定的范围内活动。

【出典】:

汉书》卷62《司马迁传》2732页:“猛虎处深山,百兽震恐,及其在阱槛之中,摇尾而求食,积威约之渐也。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,削木为吏议不对,定计于鲜也。”文颖注曰:“未遇刑自杀,为鲜明也。”

【例句】:

唐·骆宾王《畴昔篇》:“画地终难入,书空不自安。” 元·岳伯川《铁拐李》一折:“他每都指山卖磨,将百姓画地为牢。”


兼语 相传上古时刑律规定:在地上画圈,令犯人站立圈中就表示惩罚。这就像后来的牢狱。后比喻只许在限定的范围内行动,不得逾越。汉·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故有~,势不可人,削木为吏,议不可对,定计于鲜也。”△贬义。多用于行为方面。→固步自封 ↔破门而出。 也作“划地为牢”、“画地成牢”、“画地为狱”、“画地作狱”。


解释相传上古时刑律宽缓,在地上画圈,令罪人立圈中以示惩罚,就像后代的监狱。后用来比喻将行动限定在某种范围内,不得逾越。

出处西汉·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故士有画地为牢,势不可入,削木为吏,议不可对,定计于鲜也。”

汉武帝时,发生过一场征讨匈奴的战斗,由汉武帝爱妃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指挥,李陵带领五千人作为先锋。战斗初期,李陵所部横扫匈奴,非常顺利,以至于孤军深入匈奴腹地。匈奴王单于非常害怕,发动全国可以拉弓射箭的人,一起围攻李陵。最终李陵因为弹尽粮绝,援兵无望而被迫投降。李陵投降前,捷报频传,朝廷官员也都尽拣皇帝爱听的话说。李陵兵败投降的消息传来后,大家又异口同声地贬损李陵。当时司马迁正担任汉武帝的太史令,汉武帝就问他对这事的看法。司马迁根据平时的观察和对战场情况的分析,说李陵不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,他的投降是因为救兵没有按时赶到造成的。汉武帝听到这样的回答勃然大怒,认为司马迁是在诋毁李广利,就将他交给大理寺审讯,结果被判宫刑。

司马迁遭受宫刑后改任中书令,他在给任少卿的一封回信中述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悲愤心情。其中说道:猛虎在深山中的时候,百兽都害怕,等到被关进笼子,就会摇着尾巴乞求食物,这是因为威势被逐渐约束的结果。对于士大夫们来说,尤其不能被关进牢房消磨掉自己的气节,所以即使地上画个圈作为牢房,也不可进入,即使削个木人作为审判的官吏,也不可面对,应该在刑法加身前早早自杀,以免遭受屈辱。自己之所以接受宫刑而没自杀,是因为《史记》还没有写完的缘故。


【词语画地为牢】  成语:画地为牢汉语词典:画地为牢

猜你喜欢

  • 有熊氏

    黄帝号“有熊氏”。《白虎通.号》:“黄帝有天下,号曰:‘有熊’。有熊者,独宏大道德也。”

  • 彩管生花

    同“彩笔生花”。清蒲松龄《代刺史韩樾依与颜山孙孝堪启》:“高门列戟,累叶而珥貂蝉;彩管生花,随风而成珠玉。”【词语彩管生花】   汉语大词典:彩管生花

  • 秦后闻乐

    《文选》卷二东汉.张平子(衡)《西京赋》:“昔者大帝说秦缪公而觐之,飨以钧天广乐。帝有醉焉,乃为金策,锡用此土,而剪诸鹑首。”三国吴.薛综注:“大帝,天也。”后,天子及诸侯之称。传说秦缪公受到天帝的恩

  • 雷轰荐福碑

    宋.彭乘《墨客挥犀》:“范文正守鄱阳,有书先上诗甚工,自言平生未尝饱,天下寒饿无出我右者。时盛行欧阳率更字,荐福寺碑墨本值千钱。文正为打千本,使售于京师。纸墨已具,一夕雷击碎其碑。诗人语曰:‘有客打碑

  • 筚路蓝缕

    借指艰苦创业。梁启超《论中国之将强》: “然筚路蓝缕之功,在公论者,终不没于天下。”●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若敖、蚡冒筚路蓝缕,以启山林。” 筚路: 用荆竹编成的柴车。蓝缕: 敝衣。春秋时,楚国先君

  • 玉楼受召

    唐李商隐《李长吉小传》:“长吉将死时,忽昼见一绯衣人笑曰:‘帝成白玉楼,立召君为记。天上差乐,不苦也。’长吉独泣,边人尽见之。少之,长吉气绝。”后因以“玉楼受召”为文士早死之典。清周亮工《古香堂诗序》

  • 窥窬分毫

    《初学记》卷二四引晋 成粲《平乐市赋》:“目语额瞬,动頞塞鼻。谈智于尺寸之间,窥窬於分毫之际。”后用为商贾自谦之词。谓谋求小利。宋 胡继宗《书言故事.商贾》:“作商而归,谢人曰窥窬分毫耳。”陈玩直解:

  • 马浡牛溲

    见“牛溲马勃”。清·薛雪《一瓢诗话》174:“稗官野史,尽作雅音,~,尽收药笼。”【词语马浡牛溲】  成语:马浡牛溲汉语大词典:马浡牛溲

  • 竹溪六逸

    指唐李白、孔巢父、韩准、裴政、张叔明、陶沔六人。比喻隐世高人。唐天宝年间六人曾共隐于徂徕(cú,音殂、lái,音来)山(在今山东境内)竹溪,酣歌纵酒,故时人称之为“竹溪六逸”。出自李白事迹。参见后“酒

  • 蒲鞭之政

    源见“蒲鞭”。指温柔宽厚的政令。南朝 梁江淹《始安王拜征虏将军南兖州刺史章》:“臣职右南阳,谢蒲鞭之政;任重临淄,无遣狱之化。”见“蒲鞭示辱”。【词语蒲鞭之政】  成语:蒲鞭之政汉语大词典:蒲鞭之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