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成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漆身吞炭

漆身吞炭

指豫让在身上涂漆,变成浮肿癞(lài赖)疮。喉咙吞火炭,使声音沙哑,伺机行刺,以为友人报仇。后以此典比喻义士毁容舍身复仇,报答知遇之恩。豫让,春秋战国时晋国人,初事范氏、中行氏,不显名。又为智伯家臣,受尊宠。智伯攻打赵襄子,赵襄子与韩康子、魏桓子合谋消灭智伯。豫让要为智伯报仇,乃改变姓名为判刑之人,充苦役,潜入赵襄子宫中修理厕所,带刀行刺,被赵襄子发现,释放他。豫让又漆身吞炭,改变音容面貌,使人不能辨认,再暗伏桥下行刺赵襄子,马惊,又发觉豫让。豫让自知不免,要求赵襄子给空衣服,用剑刺几下。赵襄子给空衣服,豫让跳起用剑三次刺空衣服,说道:“我可以报答智伯于地下了!”于是用剑自杀。此典又作“吞炭漆身”、“豫让国士”、“赵厕”、“炭欲吞”、“斩空衣”、“吞炭”、“豫让桥”、“击衣”、“漆身”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86《刺客列传·豫让》2519,2520,2521页:“豫让者,晋人也,故尝事范氏(晋大夫范吉射)及中行氏(晋大夫中行寅),而无所知名。去而事智伯(智襄子、荀瑶、六卿中势力最强),智伯甚尊宠之。及智伯伐赵襄子(晋大夫赵毋恤),赵襄子与韩(晋大夫韩康子)、魏(桓子)合谋灭智伯。”“豫让遁逃山中,”“乃变姓名为刑人,入宫涂厕,中挟匕首,欲以刺襄子。襄子如厕,心动,执问涂厕之刑人,则豫让,”“卒(shì试,通“释”)去之。”“豫让又漆身为厉(lài赖,通“癞”,癞疮。膝有毒,接触皮肤多患浮肿癞疮),吞炭为哑(yǎ雅,吞炭坏嗓,使声音沙哑),使形状不可知,”“襄子当出,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(汾桥,今山西太原市境)下。襄子至桥,马惊,襄子曰:‘此必是豫让也。’使人问之,果豫让也。”“豫让曰:‘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,而忠臣有死名之义。前君已宽赦臣,天下莫不称君之贤。今日之事,臣固伏诛,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,焉(是)以致报仇之意,则虽死不恨。”“于是襄子大义之(认为他有义气),乃使(派遣)使(使者)持衣与豫让,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,曰:‘吾可以下报智伯矣!’遂伏剑自杀。”

【例句】:

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书·毋丘俭传》裴松之注:“斯义苟立,虽焚妻子,吞炭漆身,死而不恨也。”

南朝梁·江淹《诣建平王上书》:“实佩荆卿黄金之赐,窃感豫让国士之分矣。” 江淹《别赋》:“乃有剑客惭恩,少年报士,韩国赵厕,吴宫燕市。” 北周·庾信《拟咏怀》之六:“直言珠可吐,宁知炭欲吞。”唐·李白《东海有勇妇》:“豫让斩空衣,有心竟无成。” 宋·黄庭坚《见子瞻粲字赋诗》:“忠言愿回天,不忍学吞炭。” 明·李攀龙《义士李国卿归骨长山》:“风色田横馆,寒云豫让桥。” 清·徐乾学《北征》之六:“程婴存祀义,豫让报恩心。” 清·纳兰性德《咏史》之二:“一死难酬国士知,漆身吞炭只赠悲。” 清·黄景仁《烈士行》:“击衣呼豫让,向风刎田光。” 清·刘震《易水歌》:“报仇更比漆身苦,两人后先得死所。”


并列 把漆涂在身上,使皮肤生癞疮,吞下木炭,改变嗓音。为报答知己或报深仇大恨,不惜自残以达目的。语出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:“豫让又漆身为厉,吞炭为哑,使形状不可知,行乞于市,其妻不识也。”明·朱鼎《玉镜台记·新亭流涕》:“我自愿~,尝胆卧薪,同心协力期雪耻,须歃血为誓。”△褒义。用于表示处事方式方面。→卧薪尝胆 ↔乐不思蜀。 也作“吞炭漆身”。


【典源】《战国策·赵策一》:“晋毕阳之孙豫让,始事范、中行氏而不说,去而就知伯,知伯宠之。及三晋分知氏,赵襄子最怨知伯,而将其头以为饮器。豫让遁逃山中,曰:‘嗟乎! 士为知己者死,女为悦己者容。吾其报知氏之仇矣。’乃变姓名,为刑人,入宫涂厕,欲以刺襄子。襄子如厕,心动,执问涂者,则豫让也。刃其扦,曰:‘欲为知伯报仇!’左右欲杀之。赵襄子曰:‘彼义士也,吾谨避之耳。且知伯已死,无后,而其臣至为报仇,此天下之贤人也。’卒释之。豫让又漆身为厉 (lai),灭须去眉,自刑以变其容,为乞人而往乞,其妻不识,曰:‘状貌不似吾夫,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?’又吞炭为哑,变其音。……居顷之,襄子当出,豫让伏所当过桥下。襄子至桥而马惊。襄子曰:‘此必豫让也。’使人问之,果豫让。……使兵环之。豫让曰:‘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,忠臣不爱死以成名。君前已宽舍臣,天下莫不称君之贤。今日之事,臣故伏诛,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,虽死不恨。非所望也。敢布腹心。’于是襄子义之,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。豫让拔剑三跃,呼天击之曰:‘而可以报知伯矣!’遂伏剑而死。”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亦载,知伯作“智伯”。

【今译】 晋国豫让是智伯的门客,很受智伯信用。赵襄子灭掉智伯后,用他的头作为饮器。豫让逃脱,发誓为智伯报仇。先是变姓名,为刑徒,入宫中修厕所,想刺杀襄子,但被襄子捉住,又放掉。豫让又用漆涂身,使身上长满癞疮,去掉须眉,彻底改变自己的容貌,装成乞丐,但还是被其妻听出了他的声音。于是豫让又吞炭把声音弄沙哑。他伏在襄子必经的桥下,准备行刺,襄子过桥马惊,豫让又被发现。这次襄子不再放他,派兵士将他围住。豫让请求襄子允许用剑刺击他的衣服,然后自杀。襄子答应了,于是豫让拔剑向前跳了三步,大呼:“我可以报答智伯了!”用剑刺击襄子之衣,然后伏剑而死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表现义士舍身复仇,报答知遇之恩。

【典形】 击衣、漆身、漆身吞炭、炭欲吞、吞炭、豫让报恩、豫让国士、豫让桥、斩空衣、赵厕、漆涂身、豫让声消、形容变尽。

【示例】

〔击衣〕 清·黄景仁《烈士行》:“击衣呼豫让,向风刎田光。”

〔漆身〕 清·刘震《易水歌》:“报仇更比漆身苦,两人后先得死所。”

〔漆身吞炭〕清·纳兰性德《咏史》之二:“一死难酬国士知,漆身吞炭只增悲。”

〔炭欲吞〕北周·庾信《拟咏怀》之六:“直言珠可吐,宁知炭欲吞。”

〔吞炭〕 宋·黄庭坚《见子瞻粲字赋诗》:“忠言愿回天,不忍学吞炭。”

〔豫让报恩〕 清·徐乾学《北征》之六:“程婴存祀义,豫让报恩心。”

〔豫让国士〕 南朝梁·江淹《诣建平王上书》:“实佩荆卿黄金之赐,窃感豫让国士之分矣。”

〔豫让桥〕 明·李攀龙《义士李国卿归骨长山》:“风色田横馆,寒云豫让桥。”

〔斩空衣〕 唐· 李白 《东海有勇妇》:“豫让斩空衣,有心竟无成。”

〔赵厕〕 南朝梁·江淹《别赋》:“乃有剑客惭恩,少年报士。韩国赵厕,吴宫燕市。”


【词语漆身吞炭】  成语:漆身吞炭汉语词典:漆身吞炭

猜你喜欢

  • 枚皋诣阙

    《汉书.枚乘传》附《枚皋传》:“乘在梁时,取皋母为小妻。乘之东归也,皋母不肯随乘。……皋与母居。年十七,上书梁共王,得召为郎。三年,为王使,与冗从争,……皋亡至长安,上书北阙,自陈枚乘之子。上得之大喜

  • 拾人牙慧

    南朝 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.文学》:“殷中军(殷浩)云:康伯未得我牙后慧。”后以“拾人牙慧”比喻拾取人家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。《野叟曝言》一一八回:“明用故事,却暗翻前局,方不是拾人牙慧。”张天翼《新

  • 代父从戎

    典出北朝无名氏《木兰诗》。诗中开始写木兰代父从军的决心:“昨夜见君贴,可汗大点兵,军书十二卷,卷卷有爷名。阿爷无大儿,木兰无长兄,愿为市鞍马,从此替爷征。”中间写代父从军凯旋受赏的经过。最后写回到家乡

  • 入少出多

    见“入不敷出”。宋·朱熹《行宫便殿奏札三》:“本路土瘠民贫……~,往往例于常赋之外,多收加耗。”

  • 斗牛光焰

    源见“丰城剑气”。借咏剑以抒报国豪情。宋辛弃疾《水龙吟.过南剑双溪楼》词:“举头西北浮云,倚天万里须长剑。人言此地,夜深长见,斗牛光焰。”

  • 灵光岿然

    同“鲁灵光殿”。明张煌言《祭建国公郑羽长文》:“或没王事,或终天年,惟兄与余,灵光岿然。”

  • 探赤白丸

    源见“探丸借客”。喻指奸猾不法之举。明王思任《泰州守李公去思碑记》:“盐徒亡命,表里窟宅,通江海冲艋,探赤白丸相呼应。”清谈迁《赠司城章瑞生序》:“长安浩穰,其人杀寰宇而萃之,百业并惊,机巧奸利,尝不

  • 挂弧门首

    同“悬弧射矢”。宋程大昌《感皇恩.生朝》词:“七十有三番,挂弧门首,此事从来信希有。”

  • 亲舆

    源见“潘舆”。旧时奉亲乘坐的板舆。借指居官迎养父母或致仕奉亲归田。宋张先《天仙子.公择将行》词:“坐治吴州成乐土,诏卷凤飞来圣语。亲舆乞得便藩归。”【词语亲舆】   汉语大词典:亲舆

  • 三尸虫

    源见“三尸”。比喻奸佞之人。清钱谦益《送何士龙南归兼简卢紫房一百韵》:“执彼三尸虫,打杀铜驼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