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成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汉君识履

汉君识履

源见“郑履”。指君王极为熟悉重臣。北周庾信《周太傅郑国公夫人郑氏墓志铭》:“骖乘则晋侯停舆,来朝则汉君识履。”


【典源】《汉书·郑崇传》:“郑崇字子游,(傅)喜为大司马,荐崇,哀帝擢为尚书仆射。数求见谏争,上初纳用之。每见曳革履,上笑曰:‘我识郑尚书履声。’”

【今译】 汉代郑崇 (字子游),哀帝时提升为尚书仆射。多次求见哀帝谏争,哀帝也采纳听从。郑每次朝见都穿皮履,哀帝笑着说:“我都能分辨郑尚书的履声了。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直臣向帝王进谏; 或用以指尚书等帝王信用的大臣。

【典形】 革履旧尚书、汉君识履、汉履、汉庭曳履、履声、尚书履、识履、听履、曳履、郑履、识尚书之履、尚书无履声、着意履声。

【示例】

〔革履旧尚书〕 宋·范成大《郑少融尚书初除端殿》:“后日沙堤新宰相,当年革履旧尚书。”

〔汉君识履〕 北周·庾信《周太傅郑国公夫人郑氏墓志铭》:“骖乘则晋后停舆,来朝则汉君识履。”

〔汉履〕 宋·黄庭坚《子瞻去岁春侍立迩英子由入侍》:“殿上给扶鸣汉履,螭头簪笔见秦冠。”

〔汉庭曳履〕 唐·李商隐《上河东公启》:“汲县勒铭,方依崔瑗; 汉庭曳履,犹忆郑崇。”

〔履声〕 宋·苏轼《次韵朱先庭初夏》:“朝罢人人识郑崇,直声如在履声中。”

〔尚书履〕 宋·赵孟頫《送夹谷公分省陕西》:“暂辍尚书履,荣分陕右弓。”

〔识履〕 北周·庾信《周安昌公夫人郑氏墓志铭》:“畴昔之邑,今兹成姓,识履传风,参舆留庆。”

〔听履〕 唐·杜甫《上韦左相》:“持衡留藻鉴,听履上星辰。”

〔曳履〕 元·白朴《梧桐雨》:“四海承平无一事,朝朝曳履侍君王。”

〔郑履〕 南朝梁·何逊《早朝车中听望》:“蘧车响北阙; 郑履入南宫。”


【词语汉君识履】   汉语词典:汉君识履

猜你喜欢

  • 楚王神女

    源见“巫山云雨”。指相互有情的男女。唐李白《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》诗:“锦衾瑶席何寂寂,楚王神女徒盈盈。”

  • 焦头烂额

    源见“曲突徙薪”。又汉桓谭《新论.见徵》:“智者讥之云:‘教人曲突远薪,固无恩泽;焦头烂额,反为上客。’盖伤其贱本而贵末也。”原形容因救火烧伤严重。后多以比喻受到沉重打击或处境险恶,以致狼狈不堪的情状

  • 骢马客

    同“骢马使”。唐李嘉祐《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书相问因以赠之时七夕》诗:“只有同时骢马客,偏宜尺牍问穷愁。”【词语骢马客】   汉语大词典:骢马客

  • 缉柳

    缉(jī机):编织。也作“编柳”,即把用柳木制成的木片编结成书简。王僧孺(465-522年)字僧孺,东海郯(tán谈)(今山东郯城北)人。曾仕齐、梁,官至御史中丞。幼年聪慧,家贫,经常给人抄书来赡养母

  • 柿叶堪书

    同“柿叶学书”。宋杨万里《食鸡头子》诗:“却忆吾庐野塘味,满山柿叶正堪书。”

  • 彭宣不入后堂

    《汉书.张禹传》:“禹成就第子尤著者,淮阳彭宣至大司空,沛郡戴崇至少府九卿。宣为人恭俭有法度,而崇恺弟多智(此言崇性和乐而简易),二人异行。禹心亲爱崇,敬宣而疏之。崇每侯禹,常责师宜置酒设乐与弟子相娱

  • 老死牖下

    《仪礼.士丧礼》“死于适室,幠用敛衾”汉郑玄注:“疾时处北牖下,死而迁之当牖下。”后因以“老死牖下”谓终其天年。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十一:“假若误出误入,那有罪的老死牖下,无罪的却命绝了囹圄刀锯之间,难

  • 穿杨叶

    源见“百步穿杨”。指射箭技艺高超。多用以比喻科举及第。唐杜甫《醉歌行》:“只今年才十六七,射策君门期第一。旧穿杨叶真自知,暂蹶霜蹄未为失。”唐白居易《叙德书情四十韵上宣歙翟中丞》诗:“幸穿杨远叶,谬折

  • 半死龙门树

    参见:半死桐

  • 然藜太乙

    同“青藜太乙”。清黄景仁《元夜独登天桥酒楼醉歌》:“然藜太乙游傍谁?吃齑宰相何人哉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