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成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死不瞑目

死不瞑目

瞑目:闭上眼睛。死时也不闭上眼睛。形容至死也不甘心。也用来比喻志向坚决。孙坚(155-191年),字文台,吴郡富春(今浙江富阳县)人。汉灵帝时任长沙太守。东汉末年,军阀董卓率兵入洛阳,废少帝,立献帝,专擅朝政,肆虐京都。诸州郡都起义兵讨伐董卓。孙坚也发兵,并屡败董卓,董卓对孙坚作战勇武很害怕,便派遣将军李催去收买孙坚,许以和亲,并对孙坚及其子弟封官许愿。孙坚不为所动。他对李催说:“董卓逆天意,行无道,颠覆汉朝王室,我如不能夷灭他三族,把他的罪行昭示于四海,就是死也不能闭上眼睛,怎能和他结亲呢?”

【出典】:

三国志·吴书》《孙坚传》卷46第1097页:“卓惮坚猛壮,乃遣将军李傕等来求和亲,令坚列疏子弟任刺史、郡守者,许表用之。坚曰:‘卓逆天无道,荡覆王室,今不夷汝三族,县示四海,则吾死不瞑目,岂将与乃和亲邪?’”

【例句】:

宋·苏轼《司马温公行状》:“公疾益甚,叹曰:‘四患未除,吾死不瞑目矣!’” 宋·陆游《剑南诗稿·三三·七月下旬得疾,不能出户者十有八日,病起有赋》:“著书殊未成,即死不瞑目。” 鲁迅《华盖集续编·马上支日记》:“我觉得倘不将这药认作‘戒烟药水’,他大概是死不瞑目的。”


主谓 瞑目,闭眼。死了也合不上眼。谓人抱恨而死,心有不甘。语本《左传·文公元年》:“谥之曰灵,不瞑。”鲁迅《华盖集续编·马上支日记》:“我觉得倘不将这药认作‘戒烟药水’,他大概是~的。”△多用于描写含恨而死之人。 →抱恨终天 ↔死而无怨 死亦瞑目 含笑入地 心甘情愿。也作“死不闭目”。


解释瞑:闭,合上。死了也不闭眼。表示心事未了,死了也有遗憾。

出处三国志·吴志·孙坚传》:“坚曰:‘卓逆天无道,荡覆王室,今不夷汝三族,县示四海,则吾死不瞑目。’”

东汉末年,宦官和内戚轮流执政,朝廷腐败凋敝,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,最终爆发了黄巾大起义。董卓是西北地区甘肃临洮人,他在征讨黄巾军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军队,盘踞在河东地区,不肯接受朝廷的调度。后来,在宦官和内戚的斗争中,董卓趁机带兵进京,控制了中央政权。此后董卓秽乱后宫、放纵士兵草菅人命、搜刮民财、虐待大臣,引起了天下之人的公愤。

汉灵帝死后,董卓专擅朝政,在京城骄横放纵。各州郡共同起兵,推举袁术作为领导人,打算征讨董卓,孙坚也积极响应。孙坚是孙权的父亲,当时地位尚低,他带领人马拜见袁术,袁术上表推荐他担任破虏将军、豫州刺史。此后,在讨伐董卓的战争中,孙坚勇敢坚定,多次失败后仍坚持战斗,终于在阳人(地名)大败董卓的军队,杀死了董卓的大都督华雄。

阳人大捷之后,董卓对孙坚的勇猛顽强非常忌惮,打算收买他。就派手下过来,让孙坚开列一个子弟亲信的名单,以便朝廷按名单分封赏赐。孙坚义正词严地说:“董卓违逆天命,颠覆王室,大逆不道。今天不诛杀你父母妻子的宗族,不将你的罪行昭示于天下,我死也不会闭上眼睛。又怎会与你和亲呢?”孙坚终因自己的勇敢和坚定,成为吴国事业的奠基人和开创者。

近义遗恨终生

例句

素以“扭亏圣手”著称的企业家向大家立下军令状:不把化肥厂搞上去死不瞑目。


【词语死不瞑目】  成语:死不瞑目汉语词典:死不瞑目

猜你喜欢

  • 麋鹿游姑苏

    《史记.淮南王传》:“王坐东宫,召伍被与谋,曰:‘将军上。’被怅然曰:‘上宽赦大王,王复安得此亡国之语乎!臣闻子胥谏吴王,吴王不用,乃曰:‘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’。今臣亦见宫中生荆棘,露沾衣也。”西

  • 弯弓射乌

    源见“羿射九日”。指传说中后羿射日,借指为民除害。清徐夔《苦热》诗:“弯弓射乌堕羽翼,此事荒远疑传伪。”

  • 射雀

    晋.皇甫谧《帝王世纪》:“帝羿有穷氏与吴贺北游。贺使羿射雀。羿曰:‘生之乎?杀之乎?’贺曰:‘射其左目。’羿引弓射之,误中右目。羿抑(俯)首而愧,终身不忘。故羿之善射,至今称之。”后羿善射,他射雀左目

  • 面壁

    《五灯会元》卷一“东土祖师”:“寓止于嵩山少林寺,面壁而坐,终日默然,人莫之测,谓之壁观婆罗门。”“面壁”本是佛教用语,原指面对墙壁默坐静修,后引申用指钻研功夫,称人造诣精深技艺纯熟叫做“面壁功深”。

  • 一言兴邦

    见〔一言可以兴邦〕。主谓 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隆。语本《论语·子路》:“一言而可以兴邦,有诸?”刘禹锡《唐故相国李公华纪》:“古所谓~者,信哉!”※兴,不读作xìng。△褒义。 用于说明某种言论的分量。

  • 拔宅升

    同“拔宅升天”。清李渔《予携妇女出游有笑其失计者诗以解嘲》:“他时绝粒长途上,纵死还疑拔宅升。”

  • 笔削

    《史记.孔子世家》:“孔子在位,听讼文辞,有可与共者,弗独有也。至于为《春秋》,笔则笔,削则削,子夏之徒,不能赞一辞。”孔子在鲁国任司寇并摄相事,一切公文案卷均由自己草拟处理,如遇到问题,总能和人共同

  • 广宵翁

    《文选》卷二十八晋.陆士衡(机)《挽歌诗》:“广宵何寥廓,大暮安可晨。”唐.李善注:“宵、暮,皆夜,谓圹中也。”晋代文学家陆机在《挽歌诗》中把圹墓之中称为“广宵”、“大暮”,都是“长夜不明”的意思。后

  • 公清若水

    参见:政如水

  • 坟典

    先秦古书中有“三坟”、“五典”(早已失传),因此用“坟典”指古书籍。《南史.丘巨源传》:“少好学,居贫,屋漏,恐湿坟典,乃舒被覆书,书获全而被大湿。”【词语坟典】   汉语大词典:坟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