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成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拔山扛鼎

拔山扛鼎

形容项羽力气大。比喻英雄义士遭到失败的可悲下场。项羽(前232年——前202年),名籍,字羽,下相(今江苏宿迁西南)人。楚国贵族出身。因叔父项梁在家乡杀了人,为躲避灾祸,随叔父来到吴中(泛指今太湖流域一带)。当时,项羽20多岁,身高八尺多,长得体强力壮,能把几百斤重的鼎举起来。后来,项羽起兵反秦,又同刘邦争霸天下,奋战了8年,最后被刘邦军包围在垓下(今安徽灵璧南)时,自己作诗道:“力能拔山气概盖世……”并认为天时对他不利,也无可奈何。此典又作“力可扛鼎”、“扛鼎雄”、“扛鼎士”、“举鼎拔山”、“拔山举鼎”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7《项羽本纪》295、296、333页:“项籍者,下相人也,字羽。……籍长八尺余,力能扛鼎。”“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,自为诗曰:‘力拔山兮气盖世,……’”

【例句】:

晋·陆机《百年歌》:“三十时,行成名立有令闻,力可扛鼎志干云。” 宋·苏轼《安期生》:“难堪据床洗,宁挹扛鼎雄。” 宋·刘克庄《摸鱼儿》:“千载后,君试看拔山扛鼎俱乌有,英雄骨朽。” 宋·吴迈远《长别离》:“楚有扛鼎士,出门不得归。” 元·金仁杰《萧何月夜追韩信》:“恁时节喑呜叱咤难开口,便举鼎拔山怎脱身。” 元·无名氏《暗渡陈仓》头折:“拔山举鼎兴王业,赳赳威风谁敢敌。” 清·李渔《秦淮健儿传》:“尝叹曰:‘世人皆不足敌,但恨生千载后,不得与拔山扛鼎之雄一较胜负耳!’” 清·彭养鸥《黑籍冤魂》1回:“一个人被鸦片束缚住了,任你是拔山举扛的英雄,铜浇铁铸的罗汉,只要烟瘾一发,顿时骨软筋酥,连一些气力都没有。”


见“拔山举鼎”。宋·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卷78:“力则~,倒曳九牛;诵则一日万言,五行俱下。”


【典源】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 (项)籍长八尺余,力能扛 (gang) 鼎,才气过人,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。”又“项王乃悲歌慷慨,自为诗曰:‘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。……’”《汉书·项籍传》亦载。

【今译】 项籍 (字羽) 身高八尺多,力气能举起鼎来,同时才气过人,吴地的年轻子弟们都很敬畏他。另外,他在被刘邦军围于垓下时,自己作诗道:“力能拔山气概盖世,……。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人力大无穷;或用来借称项羽。

【典形】 拔山扛鼎、扛鼎士、扛鼎雄、举鼎拔山、力可扛鼎、拔山举鼎、力扛鼎。

【示例】

〔拔山扛鼎〕 宋·刘克庄 《摸鱼儿》:“千载后,君试看拔山扛鼎俱乌有。英雄骨朽。”

〔扛鼎士〕 宋·吴迈远《长别离》:“楚有扛鼎士,出门不得归。”

〔扛鼎雄〕 宋·苏轼《安期生》:“难堪据床洗,宁挹扛鼎雄。”

〔举鼎拔山〕 元·金仁杰《萧何月夜追韩信》:“恁时节喑呜叱咤难开口,便举鼎拔山怎脱身。”

〔力可扛鼎〕 晋·陆机《百年歌》:“三十时,行成名立有令闻,力可扛鼎志干云。”


【词语拔山扛鼎】  成语:拔山扛鼎汉语词典:拔山扛鼎

猜你喜欢

  • 火色上腾

    源见“鸢肩火色”。指官运亨通,飞黄腾达。宋苏轼《赠善相陈杰》诗:“火色上腾虽有数,急流勇退岂无人?”

  • 一卒毕力,百人不当

    毕:全部,此处作动词,即一个勇猛的战士拼出全部力气,一百个人都无法抵挡。张宗(?一59年)字诸君,南阳鲁阳(今河南鲁山县)人。东汉光武帝将官,归大将邓禹为偏将军,驻栒邑(今陕西旬邑县)。赤眉大众入关,

  • 穷则变,变则通

    指事物发展到顶点即会改变,改变之后始能开通久长。神农氏死后,黄帝、尧、舜相继为天子,由于时代进步,社会繁荣,太古朴素的文物制度,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,黄帝、尧、舜根据形势,开辟改变生活方式的途径,使

  • 麟送徐卿宅

    源见“麒麟儿”。谓生得佳子。明高启《戏婴图》诗:“麟送徐卿宅,兰生谢傅堂。”

  • 祝噎

    源见“祝哽祝噎”。形容衰老难支。唐孟郊《赠崔纯亮》诗:“一饭九祝噎,一嗟十断肠。”宋陆游《贫病》诗:“酒要解酲犹有策,食求祝噎更无方。”【词语祝噎】   汉语大词典:祝噎

  • 杕杜

    《诗.唐风.杕杜序》:“杕杜,刺时也。君不能亲其宗族,骨肉离散,独居而无兄弟,将为沃所并尔。”后因以“杕杜”喻骨肉情谊。南朝 梁江淹《王侍中怀德》诗:“既伤蔓草别,方知杕杜情。”《诗.小雅.杕杜序》:

  • 承乏摄官

    见“摄官承乏”。北魏·杨衒之《洛阳伽蓝记》4卷:“(东平王)略对曰:‘臣在本朝之日,~。’”

  • 南阳佳气

    《后汉书.光武帝纪上》载:东汉光武帝刘秀,字文淑,南阳人,“光武初骑牛,杀新野尉乃得马。”又《光武帝纪论》:“及王莽篡位,忌恶刘氏,以钱文有金刀,故改为货泉,或以货泉字文为‘白水真人’。后望气者苏伯阿

  • 玉杵

    源见“蓝桥”。指求婚的信物。《聊斋志异.辛十四娘》:“千金觅玉杵,殷勤手自将。”【词语玉杵】   汉语大词典:玉杵

  • 太丘道

    《后汉书.许劭传》:“劭尝到颍川,多长者之游,唯不候陈寔。又陈蕃丧妻还葬,乡人毕至,而劭独不往。或问其故,劭曰:‘太丘道广,广则难周;仲举性峻,峻则少通。故不造也。’”东汉许劭遍访名士,却不拜访德高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