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成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广袖高髻

广袖高髻

后汉书.马廖列传》:“夫改政移风,必有其本……长安语曰:‘城中好高髻,四方高一尺;城中好广眉,四方且半额;城中好大袖,四方全匹帛。’斯言如戏,有切事实。”后因以“广袖高髻”为风俗奢荡之典。唐白居易《进士策问》之三:“闻广袖高髻之谣,则知风俗之奢荡也。”


并列 宽大的衣袖,高耸的发髻。后用以形容风俗奢荡。语本汉时童谣:“城中好高髻,四方高一尺。城中好大眉,四方眉半额。城中好广袖,四方用匹帛。”唐·白居易《进士策问》之三:“闻~之谣,则知风俗之奢荡也。”△用于描写风情。


【典源】《后汉书·马廖列传》:“夫改政移风,必有其本。传曰:‘吴王好剑客,百姓多创瘢; 楚王好细腰,宫中多饿死。’长安语曰:‘城中好高髻,四方高一尺; 城中好广眉,四方且半额; 城中好大袖,四方全匹帛。’斯言如戏,有切事实。”

【今译】 后汉时马廖上疏说,改变奢侈风俗,必须从朝廷先做起。长安流传这样的民谣:“城中喜欢梳高髻,四方就会梳一尺。城中喜欢画阔眉,四方画满半个额。城中喜欢穿大袖,四方就用整匹做。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风俗奢靡。

【典形】 半额、广眉、广袖高髻、阔眉广袖、眉半额、髻高、一尺春风髻。

【示例】

〔半额〕 南朝梁·费昶《咏照镜》:“城中皆半额,非妾画眉长。”

〔广眉〕宋·苏轼 《监试呈诸试官》:“广眉成半额,学步归踔踸。”

〔广袖高髻〕 唐·白居易《进士策问五道》:“闻广袖高髻之谣,则知风俗之奢荡也。”

〔阔眉广袖〕 清·黄遵宪《别赖云芝同年》:“长安纨袴多清狂,阔眉广袖时世妆。”

〔眉半额〕 宋·黄庭坚 《寄晁元忠》:“楚宫细腰死,长安眉半额。”


【词语广袖高髻】  成语:广袖高髻汉语词典:广袖高髻

猜你喜欢

  • 祸兮福所倚,福兮祸所伏

    《老子》五十八:“祸兮福之所倚,福兮祸之所伏。”倚:倚靠。伏:潜伏。意谓祸与福相互依存,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。汉.贾谊《鵩鸟赋》:“祸兮福所倚,福兮祸所伏,忧喜聚门兮,吉凶同域。”亦作“祸福相倚”。《

  • 短绠

    源见“绠短汲深”。比喻才识浅陋。常用作自谦之词。北周庾信《奉和永丰殿下言志》之七:“自怜循短绠,方欲问长沮。”清唐孙华《戊寅除夕》诗之一:“短绠有心探卷帙,长绳无策系羲 娥。”【词语短绠】   汉语大

  • 刘阮天台

    南朝 宋刘义庆《幽明录》载:汉 明帝 永平五年,剡县刘晨、阮肇共入天台山迷不得返,饥乏殆死。见大桃树,各食数枚,而饥止体充。循流而出,见一大溪,遇二女子,姿质绝妙,见刘 阮,便呼其姓,如似有旧,乃相见

  • 燕昭市骏

    源见“千金市骨”。喻真心求贤。唐高適《同鲜于洛阳于毕员外宅观画马歌》:“家僮愕视欲先鞭,枥马惊嘶还屡顾。始知物妙皆可怜,燕昭市骏岂徒然。”见“燕骏千金”。唐·高适《同鲜于洛阳于毕员外宅观画马歌》:“始

  • 亡珠

    《韩非子.说林上》:“子胥出走,边候得之。子胥曰:‘上索我者,以我有美珠也。今我已亡之矣,我且曰,子取吞之。’候因释之。”又《战国策.燕策三》:“张丑为质于燕,燕王欲杀之,走且出境,境吏得丑。丑曰:‘

  • 口耳讲说

    见“口耳之学”。徐爱《传习录》:“岂徒悬空~,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?”【词语口耳讲说】  成语:口耳讲说汉语大词典:口耳讲说

  • 鹑衣

    源见“子夏衣”。指破烂的衣服。唐杜甫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》诗:“乌几重重缚,鹑衣寸寸针。”宋梅尧臣《田家》诗之四:“卒岁岂堪念,鹑衣著更穿。”【词语鹑衣】   汉语大词典:鹑衣

  • 续箕裘

    源见“克绍箕裘”。谓继承先辈之业。宋邓肃《送成彦尉邵武》诗:“一官聊续箕裘绝,登山莫厌芒鞋拙。”

  • 宣室问鬼神

    源见“宣室召”。指汉文帝在宣室问鬼神之事。清顾嗣立《贾傅故宅》诗:“洪炉久已为铜炭,宣室何劳问鬼神?”

  • 冬笋

    源见“孟宗泣笋”。喻指事亲孝行。唐杜甫《奉贺阳城郡王太夫人恩命加邓国太夫人》诗:“远传冬笋味,更觉彩衣春。”【词语冬笋】   汉语大词典:冬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