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成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尺布斗粟

尺布斗粟

粟(sù速):谷子。此典本指少量布和谷子。比喻汉文帝刘恒和弟弟刘长间利害冲突不能相容。后以此典形容兄弟间有利害冲突而不能忍让。刘长(前198年——前174年),汉高祖刘邦的小儿子。汉高祖十一年(前196年),封刘长为淮南王(辖境约当今安徽、河南两省淮河以南及湖北省东部),都寿春(今安徽寿县)。汉文帝前六年(前174年),刘长阴谋叛乱,事发被拘,在流放途中,刘长不食而死。民间有人编一首歌词,唱淮南王道:“一尺麻布,可以缝衣;一斗谷子,还能捣米。兄弟两人,不能相容。”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118《淮南衡山列传》3080页:“民有作歌(指能唱之词,“歌”为名词)歌(唱,“歌”为动词)淮南王厉(《谥法》:“暴慢无亲日厉。”此为刘长死后追称“厉”,含贬意)王曰:‘一尺布(麻布),尚(还)可缝;一斗粟(去皮小米),尚可舂(chōng冲,把谷类外壳捣掉)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。”

【例句】:

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方正》:“尺布斗粟之谣,常为陛下耻之。它人能令疏亲,臣不能使亲,以此愧陛下。” 唐·魏徵等撰《隋书·文四子传·论》;“俄属天步方艰,谗人已胜,尺布斗粟,莫肯相容。” 宋·王属称《济州龙泉寺修三门记》:“吾粗衣粝食,往来竹山上庸间,得尺布斗粟负荷而归,积毫累铢以至百万。” 宋·辛弃疾《最高楼·闻前冈周氏旌表有期》:“君听取,尺布尚堪缝,米粟也堪舂,人间朋友犹能合,古来兄弟不相容。” 明·赵弼《酆都报应录》:“至若淮南迁蜀而死,天子闻尺布斗粟之谣,辄食甚哀。”


并列 ①一尺布可以缝一件用物,一斗粟也可以舂成米,但兄弟两人却不能和合。语本《史记·淮南衡山列传》:“孝文十二年,民有作歌歌淮南厉王曰:‘一尺布,尚可缝;一斗粟,尚可舂。兄弟二人不相容。’”明·赵弼《丰都报应录》:“至若淮南迁蜀而死,天子闻~之谣,辍食甚哀。”△描写兄弟不和。↔手足之情 鹡鸰在原。一尺布,一斗谷子。形容东西数量极少。宋·王禹偁《济州龙泉寺修三门记》:“吾粗衣粝食,往来竹山上庸间,得~负荷而归,积毫累铢以至百万。”△形容数量少。也作“斗粟尺布”。


【词语尺布斗粟】  成语:尺布斗粟汉语词典:尺布斗粟

猜你喜欢

  • 凤阳

    源见“凤鸣朝阳”。指朝阳。唐温庭筠《和友人溪居别业》:“积润初销碧草新,凤阳晴日带雕轮。”【词语凤阳】   汉语大词典:凤阳

  • 李郭小船

    源见“李郭同舟”。表示叨承眷顾,自己不足挂齿。唐白居易《答王尚书问履道池旧稿》诗:“李 郭小船何足问,待君乘过济川舟。”

  • 依庭玉树

    源见“谢庭兰玉”。比喻优秀子弟。明 王錂《春芜记.访友》:“姿貌天成,不数依庭玉树;文章日就,何惭掷地金声。”

  • 贯鱼之列

    源见“贯鱼之次”。借指妃嫔妾媵之属。宋吴淑《江淮异人录.耿先生》:“上好文雅,悦奇异之事,召之入宫,盖观其术,不以贯鱼之列待,特处之别院。”

  • 约法三章

    指刘邦率军攻入秦都咸阳(今陕西咸阳市东北)听取张良等建议不取秦宫财物,只与父老约定法律三条,废除秦朝一切苛法,百姓大喜。后以此典比喻订立简明规约,或口头协议,以共同遵守。公元前206年,刘邦率军进入咸

  • 古人炳烛夜游,良有以也

    炳:点燃。或作“秉”,拿。良:确实。以:原因。 古人点着蜡烛在夜间游乐,确实是有原因的。 旧时宣扬及时行乐。语出三国.魏文帝《与吴质书》:“少壮真当努力,年一过往,何可攀援?古人思炳烛夜游,良有以

  • 请骸骨

    同“乞骸骨”。《汉书.陈平传》:“诚臣计画有可采者,愿大王用之;使无可用者,大王所赐金具在,请封输官,得请骸骨。”见“乞骸骨”。【词语请骸骨】  成语:请骸骨汉语大词典:请骸骨

  • 吹气胜兰

    后汉.郭宪《洞冥记》卷四:“帝(汉武帝刘彻)所幸宫人名丽娟,年十四,玉肤柔软,吹气胜兰,不欲衣缨缚之,恐体痕也。每歌,李延年和之,于芝生殿唱‘回风’之曲,庭中花皆翻落。置丽娟于明离之帐,恐尘垢污其体也

  • 重侯嬴

    源见“信陵虚左”。谓礼贤下士。唐费冠卿《酬范中丞见》诗:“战国方须礼干木,康时何必重侯嬴?”

  • 蹄间三寻

    形容马的腾跃迅跑。《史记.张仪列传》:“(张仪曰):‘秦马之良,戎兵之众,探前趹后,蹄间三寻,腾者不可胜数。,”司马贞《索隐》:“七尺曰寻。言马走之疾,前后蹄间,一掷而过三寻也。”述补 马奔走时前后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