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成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商山四皓

商山四皓

商山:又名商阪、地肺山、楚山(今陕西商县东南)。皓(hào浩):白。此典指秦末隐居在商山的四位年高隐士。秦朝末年残暴统治,东园公,角(Lù陆,一作“角lù”)里先生、绮(qǐ起)里季、夏黄公四位老先生不堪压迫,隐居入商山。秦亡,汉朝建立,高祖刘邦访求并聘请他们出山,四位年高隐士不应征召。 汉高祖十二年(前195年),刘邦跟随大军击败黥(qííng情)布以后回朝,病得很厉害,更加想要更换太子,留侯张良劝阻,皇上不听,张良便称病不理事。叔孙通太傅(辅导太子的官)引用古今事例进行劝告,以死争保太子。汉高祖刘邦假装应允,但实际上还是想要更换太子。等到宴会开始,安置酒席,太子侍奉在旁,四位老先生跟随太子,他们年龄都已八十多岁,胡须和眉毛都是雪白的,衣服和帽子很奇特。汉高祖刘邦感到很奇怪,问道:“他们是干什么的?”四位老人走上前回答,各自说出自己的姓名,叫东园公、角里先生、绮里季、夏黄公。汉高祖刘邦于是大惊,说道:“我访求您们几位好几年了,您们总是逃避我,今天您们为什么自愿跟随我的儿子交游呢?”四位老人都说:“陛下轻视士人,喜欢辱骂,我们讲骨气不愿受侮辱,所以惶恐不安地躲避起来。我们私下听说太子为人仁义孝顺,对人恭敬有礼,喜爱士人,天下人没有不伸长脖子想为太子拼死效力的,所以我们来了。”汉高祖刘邦说:“麻烦您们,希望善始善终地关心保护太子。”刘邦认为太子“羽翼已成”,就打消了改换太子的主意。后以此典称年高有德、名望素著之隐士高人;或指隐居山林的高士。此典又作“避秦隐形”、“园绮”、“绮季”、“四翁”、“南山皓”、“绮皓”、“黄公”、“商老”、“四皓”、“四老安刘”、“园公”、“绮园”,“黄绮”、“绮里”、“绮黄”、“商皓”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55《留侯世家》2046、2047页:“汉十二年,上从击破布军归,疾益甚,愈欲易太子。留侯谏,不听,因疾不视事。叔孙(叔孙通,汉朝建立,他与儒生共立朝仪)太傅称说引古今,以死争太子,上详(通“佯”,假装)许之,犹欲易之,及燕(通“宴”),置酒,太子侍。四人从太子,年皆八十有余,须眉皓白,衣冠甚伟。上怪之,问曰:‘彼何为者?’四人前对,各言名姓,曰东园公,角里先生、绮里季、夏黄公。上乃大惊,曰:‘吾求公数岁,公辟(通“避”)逃我,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?’四人皆曰:‘陛下轻士善骂,臣等义不受辱,故恐而亡匿。窃闻太子为人仁孝,恭敬爱士,天下莫不延颈(伸长脖子遥望)为太子死者,故臣等来耳。’上曰:‘烦公幸卒调护太子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三国魏·曹植《商山四皓赞》:“嗟尔四皓,避秦隐形。刘项之争,养志弗营。” 魏·阮籍《咏怀》之四十二:“园绮遁南岳,伯阳隐西戎。” 唐·卢照邻《乐府杂诗序》:“绮季留侯,神交仿佛,遂复驱逼幽忧之疾,经纬朝廷之言。” 唐·骆宾王《畴昔篇》:“谁能局迹依三辅,会就商山访四翁。” 骆宾王《上齐州张司马启》:“常愿处幽控寂,追夏黄于商山。” 唐·李白《奉饯十七翁》:“则绮皓不得不遁于南山,鲁连不得不蹈于东海。” 唐·杜甫《寄李十二白》:“苏武元还汉,黄公岂事秦。” 杜甫《收京》之二:“羽翼怀商老,文思忆帝尧。” 唐·杜牧《题青云馆》:“四皓有芝轻汉祖,张仪无地与怀王。” 杜牧《题商山四皓庙》:“南军不袒左边袖,四老安刘是灭刘。” 宋·陆游《幽居》之二;“市隐昔曾从啸父,山栖今欲效园公。” 元·揭傒斯《送徐道士归豫章西山》:“不见绮与园,但见伊与周。” 明·万寿祺《入沛宫》:“我亦远随黄绮去,东山重唱采芝歌。” 清·顾炎武《赠孙征君奇逢》:“伏生终入汉,绮里只辞秦。” 清·赵执信《酬王阮亭先生见寄》之三:“乘时朱虎让,失意绮黄亲。” 清·黄景仁《使院堂阴奇石》:“岂惟倒海岳,或恐下商皓。”


【典源】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:“汉十二年,上以击破布军归,疾益甚,愈欲易太子。留侯谏,不听,因疾不视事。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今,以死争太子。上详(佯) 许之,犹欲易之。及燕,置酒,太子侍。四人从太子,年皆八十有余,须眉皓白,衣冠甚伟。上怪之,问曰:‘彼何为者?’四人前对,各言名姓,曰东园公、甪(lu) 里先生、绮里季、夏黄公。上乃大惊,曰:‘吾求公数岁,公辟逃我,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?’四人皆曰:‘陛下轻士善骂,臣等义不受辱,故恐而亡匿,窃闻太子为人仁孝,恭敬爱士,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,故臣等来耳。’上曰:‘烦公幸卒调护太子。’”晋·皇甫谧《高士传》:“四皓者,皆河内轵人也,或在汲。一曰东园公,二曰甪 (lu) 里先生,三曰绮里季,四曰夏黄公。皆修道洁己,非义不动。秦始皇时,见秦政虐,乃退入蓝田山,而作歌曰:‘莫莫高山,深谷逶迤。晔晔紫芝,可以疗饥。唐虞世远,吾将何归! 驷马高盖,其忧甚大。富贵之畏人,不如贫贱之肆志。’乃共入商雒,隐地肺山,以待天下定。及秦败,汉高闻而征之,不至,深自匿终南山,不能屈已。”《太平御览》 卷四十三引盛弘之《荆州记》曰:“上洛有商山,高士传谓地肺,即此也。”

【今译】 秦末有四位年高的隐士,名为东园公,甪里先生、绮里季、夏黄公,他们因不堪忍受秦朝暴虐的统治,隐居入地肺山(即商山,也称楚山),等待天下平定。汉朝建立后,汉高祖刘邦聘请他们出山,四人不应征召。后刘邦欲改换太子,吕后求张良用计,张良即为其定计,礼聘四人出山辅佐太子。在一次宴饮时,刘邦见到四人,年皆八十余岁,须眉皓白,衣冠伟岸。刘邦问他们。四人说:“您轻视士人,随便侮辱他们,我们义不受辱,因此隐居不出,而太子恭敬爱士,所以我们来辅佐他。”刘邦认为太子“羽翼已成”,因此打消了改换太子的主意。因四人皆年高发白,故人称四皓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称年高德劭、名望素著的隐士高人; 或指隐居山林; 或以“羽翼”等指辅佐的人。

【典形】 避秦隐形、采芝人、楚山高士、楚芝、赋紫芝、黄公、黄绮、甪里芝、南山皓、绮皓、绮黄、绮季、绮里、绮园、商皓、商老、商山老、商山四翁、商山紫芝客、商翁、商颜、四皓、四老、四老安刘、四翁、夏黄、羽翼、园公、园绮、紫芝侣、紫芝曲、商山采芝、奇士出商山、商岭四翁、南山四老、羽翼殊勋、东宫羽翼、歌紫芝、歌采芝、紫芝翁、商山皓、商山芝、采芝歌、安储皇、地仙芝、四老人。

【示例】

〔避秦隐形〕 三国·曹植《商山四皓赞》:“嗟尔四皓,避秦隐形。刘项之争,养志弗营。”

〔采芝人〕 元·马致远《泰华山陈抟高卧》:“试看蓬莱寻药客,商岭采芝人,天下已归汉,山中犹避秦。”

〔楚山高士〕 唐·储光羲《田家杂兴》之二:“楚山有高士,梁国有遗老。”

〔楚芝〕 唐·李商隐《归墅》:“楚芝应遍紫,邓橘未全黄。”

〔赋紫芝〕 清·沈磬《金陵漫兴》之四:“诸公好去乘时会,莫入商山赋紫芝。”

〔黄公〕 唐·杜甫《寄李十二白》:“苏武元还汉,黄公岂事秦。”

〔黄绮〕 明·万寿祺《入沛宫》:“我亦远随黄绮去,东山重唱采芝歌。”

〔甪里芝〕 明·袁宏道《代青溪道士见招》:“朝浸甪里芝,暮烹王烈髓。”

〔南山皓〕 唐·李白《金陵歌送别范宣》:“送尔长江万里心,他年来访南山皓。”

〔绮皓〕 唐·李白 《奉饯十七翁》:“则绮皓不得不遁于南山,鲁连不得不蹈于东海。”

〔绮黄〕 清·赵执信《酬王阮亭先生见寄》之三:“乘时朱虎让,失意绮黄亲。”

〔绮季〕 唐·卢照邻 《乐府杂诗序》:“绮季留侯,神交仿佛,遂复驱逼幽忧之疾,经纬朝廷之言。”

〔绮里〕 清·顾炎武《赠孙征君奇逢》:“伏生终入汉,绮里只辞秦。”

〔绮园〕 元·揭傒斯《送徐道士归豫章西山》:“不见绮与园,但见伊与周。”

〔商皓〕 清·黄景仁《使院堂阴奇石》:“岂惟倒海岳,或恐下商皓。”

〔商老〕 唐·杜甫《收京》之二:“羽翼怀商老,文思忆帝尧。”

〔商山老〕 唐·贾·曾《奉和春日出苑》:“招贤已从商山老,托乘还征邺下才。”

〔商山四翁〕 明·冯惟敏《傍妆台·世恩堂观两共酌》:“竹溪六逸,商山四翁,至今千载仰高风。”

〔商山紫芝客〕 唐·刘禹锡《秋日书怀寄白宾客》:“商山紫芝客,应不向秋悲。”

〔商翁〕 宋·汪元量《杭州杂诗》之二十一:“诸吕几亡汉,商翁不仕秦。”

〔四皓〕 唐·杜牧《题青云馆》:“四皓有芝轻汉祖,张仪无地与怀王。”

〔四老安刘〕 唐·杜牧《题商山四皓庙》:“南军不袒左边袖,四老安刘是灭刘。”

〔四翁〕 唐·骆宾王《畴昔篇》:“谁能跼迹依三辅,会就商山访四翁。”

〔夏黄〕 唐·骆宾王《上齐州张司马启》:“常愿处幽控寂,追夏黄于商山。”

〔羽翼〕 唐·杜甫《秋日夔府咏怀》:“羽翼商山起,蓬莱汉闵连。”

〔园公〕 宋·陆游《幽居》之二:“市隐昔曾从啸父,山栖今欲效园公。”

〔园绮〕 魏·阮籍《咏怀》之四十二:“园绮遁南岳,伯阳隐西戎。”

〔紫芝侣〕 唐·刘禹锡《自左冯归洛下》:“自有园公紫芝侣,仍追少傅赤松游。”

〔紫芝曲〕 唐·杜甫《洗兵行》:“隐士休歌紫芝曲,词人解撰清河颂。”


【词语商山四皓】  成语:商山四皓汉语词典:商山四皓

猜你喜欢

  • 丝萝约

    源见“丝萝”。指婚约。清钱泳《履园丛话.以诗存人》:“空负丝萝约,兰闺泪满襟。”

  • 浴日

    《淮南子.天文训》:“日出于旸谷,浴于咸池。”后以“浴日”指太阳从水面升起。唐张说《奉和圣制初入秦川路寒食应制》:“香池春溜水初平,预欢浴日照京城。”【词语浴日】   汉语大词典:浴日

  • 隋卞

    同“隋和”。卞,卞和。晋陆云《赠顾彦先》诗之一:“光莹之伟,隋 卞同珍。”【词语隋卞】   汉语大词典:隋卞

  • 平津阁

    源见“东阁招贤”。公孙弘封平津侯,故称其延贤东阁为平津阁。唐 韩翊《送李侍御赴徐州行营》诗:“远属平津阁,前驱博望侯。”【词语平津阁】   汉语大词典:平津阁

  • 昆阳举

    昆阳:今河南叶县。西汉末年,光武帝刘秀领兵攻下昆阳等地。王莽极为惊恐,派大司空王邑、司徒王寻等聚集四十二万兵力围困昆阳。刘秀发兵几千人赴昆阳解围,城内外夹攻,大败王莽军,歼灭王莽主力。这是历史上著名的

  • 缄口不言

    同“缄口”。郑观应《盛世危言.商务》:“商民工匠,见诸官绅,皆缄口不言,恐犯当道之怒,祸生不测云。”见“缄舌闭口”。郑观应《盛世危言·商务》:“商民工匠,见诸官绅,皆~,恐犯当道之怒,祸生不测云。”【

  • 牛山泪

    同“牛山下涕”。唐李白《古风》之二三:“景公一何愚?牛山泪相续。物苦不知足,得陇又望蜀。”【词语牛山泪】   汉语大词典:牛山泪

  • 莫三人迷

    《韩非子.内储说上》:“晏子聘鲁,哀公问曰:‘语曰:莫三人而速。今寡人与一国虑之,鲁不免于乱,何也?’晏子曰:‘古人所谓莫三人而迷者,一人失之,二人得之,三人足以为众矣,故曰莫三人而迷。今鲁国群臣以千

  • 照东邻

    源见“馀光”。喻给予力所能及的照顾。唐 王濯《清明日赐百僚新火》诗:“谁怜一寒士,犹望照东邻。”

  • 人生面不熟

    元明时熟语。表示环境生疏,没有熟识之人。语出元.武汉臣《生金阁》一折:“大嫂,喒到这里人生面不熟,投奔谁的是?”元.无名氏《冯玉兰》二折:“也不曾见这老傻厮,人生面不熟的,就着妳妳出来。”《二刻拍案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