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成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吴下阿蒙

吴下阿蒙

三国志.吴书.吕蒙传》裴松之注引《江表传》:“初,权谓蒙及蒋钦曰:‘卿今并当涂掌事,宜学问以自开益。’蒙曰:‘在军中常苦多务,恐不容复读书。’权曰:‘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?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。卿言多务孰若孤,孤少时历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记》、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,惟不读《易》。至统事以来,省三史、诸家兵书,自以为大有所益。如卿二人,意性郎悟,学必得之,宁当不为乎?宜急读《孙子》、《六韬》、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及三史。孔子言“终日不食,终夜不寝以思,无益,不如学也。”光武当兵马之务,手不释卷。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。卿何独不自勉勖邪?’蒙始就学,笃志不倦,其所览见,旧儒不胜。后鲁肃上代周瑜,过蒙言议,常欲受屈。肃拊蒙背曰:‘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,至于今者,学识英博,非复吴下阿蒙。’”

三国时,吴国大将吕蒙缺乏学识,吴主孙权劝他涉猎往事,加强对兵书史策的学习,并举古今当政勤学的例子对他加以勉励。吕蒙受到激励后,笃志就学,终于丰富了学识,大有成就。后鲁肃与他谈论起来,发现他与旧时的阿蒙简直成了两个人。

后因以“吴下阿蒙”比喻人学识浅薄。关于此事,参见本书“刮目相待”条。

晋书.慕容德载记》“汝器识长进,非复吴下阿蒙也。”


偏正 阿蒙,吕蒙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吕蒙传》裴松之注引《江表传》记载,吕蒙年轻时不爱读书,后来听从了孙权的劝告,努力学习,后“鲁肃上代周瑜,过蒙言议,常欲受屈。肃拊蒙背曰:‘吾谓大弟,但有武略耳,至于今者,学识英博,非复吴下阿蒙!”后用“吴下阿蒙”比喻学识浅陋的人。△贬义。用于描写学识浅陋的人。→胸无点墨↔学富五车


【典源】 《三国志·吴书· 吕蒙传》裴松之注引 《江表传》 曰:“初,(孙)权谓 (吕) 蒙及蒋钦曰:‘卿今并当涂掌事,宜学问以自开益。’蒙曰:‘在军中常苦多务,恐不容复读书。’权曰:‘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? 但当今涉猎见往事耳。……如卿二人,意性朗悟,学必得之,宁当不为乎? 宜急读《孙子》、《大韬》、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 及三史。……’蒙始就学,笃志不倦,其所览见,旧儒不胜。后鲁肃上代周瑜,过蒙言议,常欲受屈。肃拊蒙背曰:‘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,至于今者,学识英博,非复吴下阿蒙。’”

【今译】 三国时孙权对吕蒙和蒋钦说:“你们目前都已当权掌事,应该多学习来丰富知识,开阔眼界。”吕蒙说:“在军中事务繁忙,恐怕没时间读书。”孙权说:“我难道叫你们钻书本成为博士吗?不过是要涉猎书史丰富见闻罢了。像你们两人,资质聪敏,学必有所得,为什么不学呢? 应赶快读《孙子》、《六韬》等书。”吕蒙于是开始读书,’专心致志,好学不倦,有些见解,甚至超过了老儒。后来鲁肃代周瑜为都督,与吕蒙谈论,常被吕蒙驳倒。鲁肃拍着吕蒙的背说:“我以为贤弟只懂得武事,没想到现在学识渊博,不再是过去吴下的阿蒙了。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称誉别人经过一段时日,变化很大,有不小长进; 或反其意用之,谦指自己没有长进。

【典形】 阿蒙碌碌、阿蒙吴下、怪阿蒙、吴下阿蒙、薄阿蒙。

【示例】

〔阿蒙碌碌〕 清·黄景仁《闻龚爱督从河南归》:“所愧平生拜母交,阿蒙碌碌常如昔。”

〔阿蒙吴下〕 清·黄景仁《闻稚存丁母忧》:“阿蒙吴下还依旧,他日登堂欲拜难。”

〔怪阿蒙〕 明·袁宏道《至日集山响斋送陶孝若》:“门下疑夫子,吴中怪阿蒙。”

〔吴下阿蒙〕 金·元敏之《读裕之弟诗稿》:“吴下阿蒙非向日,新篇争遣九泉知。”


【词语吴下阿蒙】  成语:吴下阿蒙汉语词典:吴下阿蒙

猜你喜欢

  • 管宁穿坐

    源见“管宁榻。”指生活俭朴。亦以咏旧榻。唐李德裕《思山居一十首.忆葛藤木禅床》诗:“管宁穿亦坐,徐孺去常悬。”

  • 修齐治平

    《礼记.大学》: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……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”本为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省称。后泛指伦理哲学和政治理

  • 张汤械

    源见“鼠狱”。指治鼠之利器。明高启《寄王七孝廉乞猫》诗:“难求许迈符,莫具张汤械。”

  • 欧冶铸剑

    《吕氏春秋.替能》:“得十良剑,不若得一欧冶。”汉.袁康《越绝书》卷十一:应越王聘,“欧冶(又名欧冶子,春秋时冶工)乃因天之精神,悉其伎巧,造为大刑(模子)三,小刑二:一曰湛卢,二曰纯钧,三曰胜邪,四

  • 孙阳相马

    同“伯乐相马”。清张问陶《和聚奎堂壁间前明王衷白先生韵》之一:“腾骧冀野多神骏,肯负孙阳相马心?”

  • 一言败秦

    参见:许历谏军

  • 半面曾记

    同“半面不忘”。宋姜夔《解连环》词:“道郎携羽扇,那日隔帘,半面曾记。”

  • 泥深穿履

    源见“东郭履”。形容穷困潦倒。宋张榘《瑞鹤仙.次韵陆景思喜雪》词:“甚探梅、也来相约。更谁怜久客,泥深穿履,栖栖东郭。”

  • 万变不离其宗

    宗:主旨。 意谓不管形式上如何变化,其目的宗旨始终不变。语本《荀子.儒效》:“千举万变,其道一也。”《庄子.天下》:“不离于宗,谓之天人。”后多引作〔万变不离其宗〕。清.谭献《明诗》:“求夫辞有体要

  • 九合诸侯

    《论语.宪问》:“桓公九合诸侯,不以兵车,管仲之力也!如其仁!如其仁!”《史记.齐太公世家》:“于是桓公称曰:‘……寡人兵车之会三,乘车之会六,九合诸侯。一匡天下。……”又晋悼公也曾九合诸侯。《左传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