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成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功成誉显,业谢衅生

功成誉显,业谢衅生

原为评论世态炎凉,对于成功者则多加赞誉,对于失败者则加以诋毁。隗嚣(?一33年)、字季孟,天水成纪(今甘肃天水)人。少仕州郡,王莽末,据陇西起兵反莽。更始入关,归更始为右将军。更始败,又归光武,与之共击赤眉。后叛光武帝,降公孙述、受封朔宁王。先后割据陇西十数年,后被光武帝平定。《后汉书》《隗嚣传》在叙其一生事迹之后予以评论:隗嚣割据于一隅,介于蜀、汉两大政权之间,即使地势险要,但以区区两郡之地,与中央政权相抗衡十来年,竟然使光武帝刘秀绞尽脑汁,天下百姓也因此付出了很大代价。直到隗嚣死后,余众瓦解,方才平定。可以看出,他的为人处世也有可以称道之处,因此而使四方豪杰为之出谋献策,一般士人为之效力卖命。有言道:一个人最终获得成功,那么,世人对他的赞誉之词就会传播四方;如果失败了,那么各种非难也都落到他头上。不以成败论英雄,那是极少见的。如果隗嚣应天之命统一全国,而又不是遇上像光武帝刘秀这样的天子,即使将他和历史上有才德的周文王相比,也是不能多加非难的啊!后即以“功成誉显,业谢衅生”表示事业越不顺利、愈易招至诋毁和攻击。

【出典】:

后汉书》卷13第532页《隗嚣传》“夫功全则誉显,业谢则衅生;回成丧而为其议者,或未闻焉。若嚣命会符运,敌非天力,虽坐论西伯,岂可嗤乎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无须误死

    《三国志.魏书.袁绍传》:“绍既斩宦者所署司隶校尉许相,遂勒兵捕诸阉人,无少长皆杀之。或有无须而误死者,至自发露形体而后得免。”东汉献帝时,宦官掌权。太后兄何进与袁绍合谋诛杀宦官。何进犹豫不决,被中常

  • 一钱程尉

    源见“灌夫骂坐”。贬称粗鲁武夫。清彭孙遹《长歌》词:“万卷诗书何所用,不抵一钱程尉。”

  • 成都贳酒

    源见“典鹔鹴裘”。形容穷困潦倒。清龚自珍《人月圆》词:“急须料理,成都贳酒,阳羡栽茶。”

  • 清风两袖

    形容为官极清廉。明朱舜水《与诸孙男书》: “然汝曾祖清风两袖,所遗者四海空囊。” 参见:○两袖清风见“两袖清风”。明·都穆《都公谭纂》卷上载于谦诗句:“~朝天去,免得闾阎话短长。”【词语清风两袖】  

  • 冰聘

    源见“冰人”。谓定亲。清平步青《霞外攟屑.里事》:“归宁之日,始觉为妇所卖,讼之公。公询之,俱未冰聘,因判合焉。”【词语冰聘】   汉语大词典:冰聘

  • 勒殊功

    同“勒铭燕然”。唐秦韬玉《边将》诗:“自指燕山最高石,不知谁为勒殊功。”

  • 剡川游

    源见“访戴”。谓因思友而乘船寻访。唐朱放《归桐庐旧居寄严史》诗:“或在醉中逢夜雪,怀贤应向剡川游。”

  • 针芥之契

    同“针芥相投”。杨树达《积微居小学述林.跋刘武仲鲁田兄弟手书诗卷》:“行可以余于武仲先生夙有针芥之契,属为题记。”见“针芥相投”。张中行《负暄续话》:“我一口气地读完全书十七篇,感觉到难怪张老那么欣赏

  • 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

    领导人本身的行为正当,不发命令,事情也能行得通;如果他本身的行为不正当,即使三令五申,老百姓也不会信从。语出《论语.子路》:“子曰:‘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。’”《资治通鉴.齐纪.明帝建

  • 野人献日

    同“野人奏曝”。唐 欧阳玭有《野人献日赋》。见“野人奏曝”。唐·欧阳玭有“野人献日赋”。【词语野人献日】  成语:野人献日汉语大词典:野人献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