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成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五里雾

五里雾

后汉书.张霸传》附张楷传:“(楷)性好道术,能作五里雾。”

后汉张楷字公超,隐居弘农,学者随之,所居成市。好道术,能为五里雾。后华山南有公超雾市(查阅后汉书、解释之)。旧以此用为神仙法术,或堕入迷惘之中的典故,常说“如堕五里雾中”。

唐.李商隐《李义山诗集》卷四《镜槛》诗:“五里无因雾,三秋只见河。”

幼学琼林》卷一:“束先生精神毕至,可祷三日之霖(见束皙祷雨);张道士法术颇神,能作五里之雾。”


【典源】《艺文类聚》卷二引吴·谢承《后汉书》 曰:“河南张楷,性好道术,能作五里雾。时关西人裴优,亦能作三里雾,自以不如楷,往以学之。”《后汉书·张楷传》亦载。

【今译】 后汉张楷字公超,隐居在华阴山中。他有道术,能使五里地方圆的地方起雾。裴优也能制造三里的雾,认为自己道术不如张楷,前往向张学习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借指扑朔迷离、难窥真相的事物; 也用以形容雾。

【典形】 公超旧谷、公超雾、华阴学雾、五里公超雾、五里雾、张楷雾、作雾楷、张超迷离雾、五里无因雾、五里仙雾、三里雾、雾迷三里。

【示例】

〔公超旧谷〕 明·袁宏道《华顶示同游樗道人》:“公超旧谷犹疑雾,方朔前生解役雷。”

〔公超雾〕 宋·陈与义《赵虚中有石名小华山》:“炉烟巧作公超雾,书册尚避秦皇城。”

〔华阴学雾〕 宋·杨亿《寄灵仙观舒职方学士》:“华阴学雾还成市,彭泽横琴岂要弦。”

〔五里公超雾〕 宋·黄庭坚《和范信中寓居》:“它时无屋可藏身,且作五里公超雾。”

〔五里雾〕 宋·钱惟演《致斋太一宫》:“楼迷五里雾,坛独九枝灯。”

〔张楷雾〕 宋·文同 《华山》:“岩头漠漠卫卿云,谷口纷纷张楷雾。”

〔作雾楷〕 宋·苏轼《次韵致政张朝奉》:“云蒸作雾楷,火灭噀雨巴。”


【词语五里雾】  成语:五里雾汉语词典:五里雾

猜你喜欢

  • 闻笛

    同“闻邻笛”。唐卢照邻《南阳公集序》:“辍斤之恸,何独庄周;闻笛而悲,宁惟向秀?”【词语闻笛】   汉语大词典:闻笛

  • 桃符板

    同“桃符”。清俞正燮《癸巳存稿.门对》:“桃符板,即今门对,古当有之,其事始于五代,见记载耳。”【词语桃符板】   汉语大词典:桃符板

  • 六奇计

    同“六出奇计”。宋哀长吉《齐天乐.贺人入赘》词:“万卷书传,六奇计运,冰玉炯然清润。”

  • 捉影追风

    见“捕风捉影”。【词语捉影追风】  成语:捉影追风

  • 桃花面

    同“桃花人面”。前蜀韦庄《女冠子》词之二:“依旧桃花面,频低柳叶眉。”宋张炎《渡江云.山阴久客》词:“常疑即见桃花面,甚近来,翻笑无书。”【词语桃花面】   汉语大词典:桃花面

  • 四面为楚

    同“四面楚歌”。宋刘辰翁《酹江月.五日和尹存吾时北人竞鹭洲渡》词:“吴头楚尾,非关四面为楚。”

  • 乌白

    同“乌头白”。南朝 梁 简文帝《妾薄命》诗:“转山犹可遂,乌白望难期。”【词语乌白】   汉语大词典:乌白

  • 同声共气

    源见“同声相应”。比喻志趣相合。清李渔《蜃中楼.耳卜》:“我想世上的人,同声共气的也有,谁似我们两个德性、才华,不争分寸。”并列 形容志趣相投,关系亲密。清·李渔《怜香伴·狂喜》:“你如今只晓得~的快

  • 铁肩担道义,辣手著文章

    道义:旧谓道德义理,现指道德正义。辣手:老辣之手。谓作文老练而有锋芒。 一副铁肩膀承担着道义的重任,一双老辣之手写出锋利的文章。 形容人坚持真理,敢想敢说,敢作敢为。语出明.杨继盛《大明湖铁公祠联

  • 良辰美景

    美好的时节和景物。南朝宋谢灵运《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》:“天下良辰、美景、赏心、乐事,四者难并。”《北齐书.段荣传》:“良辰美景,未尝虚弃。”明代汤显祖《牡丹亭.惊梦》:“良辰美景奈何天,赏心乐事谁家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