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成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五体投地

五体投地

以两肘、两膝及头部着地的致敬仪式,是印度古代最隆重的礼节。佛教也沿用。《楞严经》卷一:“阿难闻已,重复悲泪,五体投地,长跪合掌,而白佛言。”后来用以比喻对人极其钦佩,推崇备至。


主谓 佛教行最恭敬之礼时,两肘、双膝和头都着地,称作“五体投地”。《楞严经》卷1:“~,长跪合掌,而白佛言。”后比喻崇拜或佩服到极点。冰心《冰心文集》:“对于这种女人,我只有~。”△褒义。多用于佩服到极点方面。→顶礼膜拜 心悦诚服 首肯心折 ↔不甘雌伏 不甘示弱


解释用双肘、双膝及头一起着地行礼。后用来比喻佩服到极点。

出处唐·玄奘《大唐西域记》卷二:“致敬之式,其仪九等:一发言慰问;二俯首示敬;三举手高揖;四合掌平拱;五屈膝;六长踞;七手膝踞地;八五轮俱屈;九五体投地。”

大唐西域记》是玄奘(唐代高僧,俗称唐僧)取经十九年间游历印度、西域的见闻实录,系奉唐太宗之命,由玄奘口述,弟子辩机整理而成。该书记载了西域至印度一百二十八个国家的都城疆域、地理历史、语言文化、生产生活、物产风俗、宗教信仰等情况,在历史、地理、考古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。

玄奘在《大唐西域记》中介绍说,印度致敬的仪式分为九等。一是用言语慰问;二是低头示敬;三是把手高举起来作揖;四是两手相合以示敬;五是屈膝示敬;六是蹲坐时挺直腰杆;七是弯曲两手两膝示敬;八是弯曲两手两膝再加上低头而表示尊敬;第九即“五体投地”,是九种礼仪中最恭敬的礼拜方式。“五体”即“五轮”,指双肘、双膝和额顶。“五体投地”就是两手两膝及额头都至地以示敬,其过程可描述为,正立合十,屈膝屈肘至地,翻掌,顶礼膜拜。

反义嗤之以鼻

例句

不少同学对李教授佩服得五体投地。


【词语五体投地】  成语:五体投地汉语词典:五体投地

猜你喜欢

  • 与人为善

    原指与人同做好事。后也用作善意帮助人或帮助人进步的意思。孟子说,子路这个人,一听到人家告诉他有过错就表示高兴,大禹听到有益的话,便向人拜谢。大舜比他们两个更伟大,他愿意跟别人一同行善,抛弃自己不对的,

  • 爆竹声中一岁除

    爆竹:古时用火烧竹,毕剥发声,以为能驱除鬼魅,世称“爆竹”。宋代开始以卷纸裹火药燃爆发声,亦称“爆竹。”多于节日或喜庆日燃放。民间旧俗,在农历除夕,家家尤喜燃放鞭炮。 在爆竹声中辞去了旧岁。语出宋.

  • 访江楼

    《世说新语.文学》:“桓玄尝登江陵城南楼云:‘我今欲为王孝伯作诔。’因吟啸良久,随而下笔。”东晋.王恭字孝伯,性伉直,孝武帝时官为前将军、青兖二州刺史,因讨王愉兵败,被执政者司马道子处死。桓玄于晋安帝

  • 千里论交

    源见“吕安题凤”。指结交的远方朋友。宋苏轼《次韵答孙侔》:“千里论交一言足,与君盖亦不须倾。”

  • 许公鞯

    《隋书.宇文述传》附《云定兴传》:“述素好著奇服,炫耀时人,定兴为制马鞯,于后角上缺方三寸,以露白色。世轻薄者争放(仿)学之,谓为许公缺势。”鞯,马鞍衬垫。隋朝宇文述字伯通,代郡武川人,开皇初年以平陈

  • 郊居赋

    南朝梁文学家沈约所撰,后世常以此典称美文士有文名。沈约(441-513年),字休文。吴兴武康(今浙江德清武康镇)人。仕宋、齐、梁三代。协助梁武帝建立政权,被任为尚书仆射,封建昌县侯,官至尚书令。【出典

  • 汉皋游女

    源见“汉皋解佩”。喻指美女。宋 陈人杰《沁园春.赋月潭主人荷花障》词:“看洛川妃子,锦衾照水;汉皋游女,玉佩摇烟。”

  • 官舍栽花

    源见“河阳一县花”。称誉地方官善治理,有政绩。清毛奇龄《寄赠西安鹿明府》诗:“官舍栽花逾制锦,仙山收橘当租钱。”

  • 倒行逆施

    比喻做事违背常理,不择手段,胡作非为。《史记.伍子胥列传》载:伍子胥为报父仇,引吴军伐楚,掘楚平王墓,鞭尸三百。申包胥责备他,子胥答曰:“吾日暮途远,吾故倒行而逆施之。”并列 做事违反常理。也用以形容

  • 樊迟稼

    源见“樊迟之问”。泛指务农。唐韩愈《县斋有怀》诗:“犹嫌子夏儒,肯学樊迟稼?”【词语樊迟稼】   汉语大词典:樊迟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