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成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三缄其口

三缄其口

刘向说苑.敬慎》:“孔子,观于太庙,右陛之侧,有金人焉,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:‘古之慎言人也。戒之哉,戒之哉!无多言,多言多败。’”后因指言语谨慎,少说或不说话。苏曼殊《与某公书》:“区子固非离经叛道之人,然此时男子多变为妇人,衲只好三缄其口。”


述宾 缄,封住。在嘴上贴了三道封条。少说话或说话很谨慎。语出《孔子家语·观周》:“孔子观周,遂入太祖后稷之庙,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,三缄其口,而铭其背曰,古之慎言人也。”《水浒后传》13回:“危行言逊,祸免生时;金人示戒,~。”※缄,不读作jiǎn。△用于形容说话谨慎。→缄口结舌 钳口结舌 ↔贫嘴薄舌 畅所欲言


【典源】《孔子家语·观周》:“孔子观周,遂入太祖后稷之庙,堂右阶之前,有金人焉,三缄其口,而铭其背曰:‘古之慎言人也。戒之哉! 无多言,多言多败。’”《说苑·敬慎》亦载。

【今译】 孔子至周,进入太庙,庙堂右阶之前,有金属铸人,其嘴上有三重封条,金人背后的铭文说:“这是古时说话谨慎的人。值得我们鉴戒啊! 不要多言,言多必失。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指言谈谨慎,少说话。

【典形】 缄口、口须缄、三缄、三缄口。

【示例】

〔缄口〕 唐·张说《故开府仪同三司姚文贞公神道碑》:“外或形放,中恒礼拘。箴虽缄口,谏亦忘躯。”

〔口须缄〕 明·袁宏道《喜苏潜夫至柳浪》之三:“暂来犹有禁,佛语口须缄。”

〔三缄〕 唐·杜牧《鹦鹉》:“不念三缄事,世途皆尔曹。”

〔三缄口〕 金·元好问《胜概》:“吾道三缄口,时情一解颜。”


【词语三缄其口】  成语:三缄其口汉语词典:三缄其口

猜你喜欢

  • 学太常

    参见:太常妻

  • 遥山眉

    同“远山眉”。宋吴文英《声声慢.饯魏绣使泊吴江为友人赋》词:“泪雨横波,遥山眉上新愁。”

  • 万弩射潮

    源见“射潮”。称扬与灾害英勇斗争。清曹贞吉《风流子.钱塘怀古》词:“英雄开草昧,山衣锦,万弩射潮低。”

  • 滥觞

    《荀子.子道篇》:“孔子曰:‘由,是裾裾何也?昔者江出于岷山,其始出也,其源可以滥觞,及其至江之津也,不放舟,不避风,则不可涉也,非维下流水多邪!’”孔子见仲由一改朴素之风,穿起盛装,洋洋自得,便以江

  • 人为万物之灵

    灵:聪明,通晓事理。 人类是万物中最灵秀的。语出《书.泰誓上》:“惟人万物之灵”。蔡沈集传:“万物之生,惟人得其秀而灵,具四端,备万善,知觉独异于物。”唐.陈子昂《谏刑书》:“唯人万物之灵。”宋.陈

  • 怀火

    汉赵晔《吴越春秋.勾践归国外传》:“越王念复吴仇,冬常抱冰,夏还握火,愁心苦志,悬胆于户,出入尝之。”后以“怀火”为策励自强的典故。南朝 宋鲍照《谢永安令解禁止启》:“饮冰肃事,怀火毕命,不胜屏营之情

  • 济川调鼎

    源见“傅说霖”、“盐梅和鼎”。比喻辅佐帝王治理国家。明张居正《再谢御书疏》:“期少效济川调鼎之用,庶以答天高地厚之恩。”

  • 物以类聚

    ①谓同类事物聚集在一起。《五灯会元·天衣聪禅师》: “如藤倚树,物以类聚。” ②比喻情趣性质相同的人聚结在一起。鲁迅《两地书》一二一:“今天收到一本《红玫瑰》,陈西滢和凌叔华的照片都登上了。胡适之的诗

  • 万里同风

    意谓天下统一,政教相同。《汉书.终军传》:“今天下为一,万里同风。”【词语万里同风】  成语:万里同风

  • 倚衡

    《史记.袁盎鼂错列传》:“盎曰:‘臣闻:千金之子坐不垂堂,百金之子不骑衡。’”裴骃集解引如淳曰:“骑,倚也。衡,楼殿边栏楯也。”司马贞索隐引韦昭曰:“衡,车衡也。骑音倚,谓跨之。”后因以“倚衡”谓倚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