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成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三十六策,走为上计

三十六策,走为上计

三十六策:也作三十六计,本是一部兵书之名,成书年代已经无从考察,主要是搜集古代勾心斗角,尔虞我诈的一些要诀。全书分为六个大计,六个大计中每大计又分六小计,总共三十六计。故人名此书为《三十六计》。其最后一计名为“走为上”,是败战计中的一计,是指处于劣势时应躲避对方,也就有退却,退却不算失败,没有失败,就有成功的转机。于是后人就用“三十六计,走为上”这个最后一计的话,形容别无其它方法可行,只有一“走”了之。王敬则,晋陵南沙(今江苏镇江一带)人。初仕宋为员外郎,后事萧道成,及萧道成继位,封寻阳县公。明帝萧鸾继位后乱杀大臣,王敬则怕祸及自身,遂起兵反,后兵败被杀。王敬则反叛时,明帝已病危,朝廷震动。明帝次子萧宝卷正在他的宫内和大臣们商议如何防范,并派人上屋顶观察形势,看见征虏亭起火,以为是王敬则领兵杀到,便急忙穿好衣服,打算逃走。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王敬则。王敬则说:“檀公三十六策,走是上计。你们父子早该走了。”檀公指的是檀道济。公元431年,率军伐魏,为先锋,所战多捷,粮尽不得已退兵,采用唱筹量沙之计,使魏兵不敢追击,全师而还。王敬则所言,就是指檀道济伐魏不利而主动退兵的事。这是一句双关语,意谓你们父子无能,早就应该下台了。

【出典】:

南齐书》卷26《王敬则传》487页:“是时上疾已笃。敬则仓卒东起,朝廷震惧。东昏侯(萧宝卷)在东宫,议欲叛,使人上屋望,见征虏亭失火,谓敬则至,急装欲走。有告敬则者,敬则曰:‘檀公三十六策,走是上计。汝父子唯应急走耳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清·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5回:“严贡生慌了,自心里想:‘这两件事都是实的,倘若审断起来,体面上须不好看。’‘三十六计,走是上计!’卷卷行李,一溜烟急走到省城去了。” 鲁迅《论“赴难”和“逃难”》:“自然,就是逃也不见得安稳……然则三十六计,固仍以‘走’为上计耳。”


【词语三十六策,走为上计】  成语:三十六策,走为上计汉语词典:三十六策,走为上计

猜你喜欢

  • 浑沌窍

    源见“凿窍”。指自然形成的山洞、洞穴。金元好问《鹳雀崖北龙潭》诗:“何年浑沌窍,灵物此栖处?”

  • 有秋

    丰收。《书.盘庚上》:“若农服田力穑,乃亦有秋。”孔安国传:“农勤穑则有秋。”《汉书.成帝纪》:“《书》不云乎?‘服田力啬,乃亦有秋。’”颜师古注引应劭曰:“农夫服田,厉其膂力,乃有秋收也。”服田:从

  • 周公居东

    《书.金滕》:“周公居东二年,则罪人斯得。”孔颖达疏:“郑玄以为武王崩,周公为冢宰三年,服终,将欲摄政,管 蔡流言,即避居东都。”后因以“周公居东”表示退职避居。宋陆游《病后往来湖山间戏书》诗:“周公

  • 秦洞

    同“桃源洞”。宋杨亿《樱桃》诗:“石髓凝秦洞,珠胎剖汉津。”【词语秦洞】   汉语大词典:秦洞

  • 去太去甚

    同“去泰去甚”。太,通“泰”。唐刘知幾《史通.世家》:“梁主敕撰《通史》,定为吴 蜀世家,持彼僭君,比诸列国,去太去甚,其得折中之规乎!”【词语去太去甚】  成语:去太去甚汉语大词典:去太去甚

  • 祝鸡翁

    旧题汉.刘向《列仙传.祝鸡翁》:“祝鸡翁者,洛人也。居尸乡北山下,养鸡百余年,鸡有千余头,皆立名字。暮栖树上,昼放散之,欲引,呼名,即依呼而至。卖鸡及(鸡)子得千余万,辄置钱去,之吴作养鱼池,后升吴山

  • 出奇取胜

    同“出奇制胜”。《资治通鉴.后唐庄宗同光元年》:“今用兵岁久,生民疲弊,苟非出奇取胜,大功何由可成!”见“出奇制胜”。【词语出奇取胜】  成语:出奇取胜汉语大词典:出奇取胜

  • 暑雨祁寒

    《书.君牙》:“夏暑雨,小民惟曰怨咨,冬祁寒,小民亦惟曰怨咨,厥惟艰哉!”祁,大。后因以“暑雨祁寒”怨嗟生计艰难。《梁书.萧昱传》:“臣闻暑雨祁寒,小人犹怨;荣枯宠辱,谁能忘怀!”并列 祁,大。夏季大

  • 何面江东

    源见“不肯过江东”。谓自惭自愧。宋刘辰翁《六州歌头.乙亥二月贾平章似道督师至太平州鲁港未见敌鸣锣而溃赋此》词:“但千年传说,夜半一声铜。何面江东?”

  • 眼中疔

    同“眼中钉”。元无名氏《杀狗劝夫》三折:“你所事无成,见兄弟心头刺、眼中疔。”【词语眼中疔】   汉语大词典:眼中疔